“后蓝顶时代”的未雨绸缪
“需要交流但是不能交流过度”,管郁达表示,“艺术本质上是一个个体的事情,是一个孤独者的事情,交流过度会对艺术的某些方面造成一些伤害,艺术家在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里进行创作,更多的还是要思考艺术本体的问题”。
在上海工作的川籍艺术家邱黯雄接受采访时也谈及上海与成都的艺术区地域差异,同样其表示“艺术家需要保持一种自己的独立性。条件好是一回事,创作还是很个人的事情,而且这个东西不应该为任何其他的东西所左右”。
这些问题的提出,也给蓝顶艺术区的艺术家们提了个醒。在如此安逸的环境之下,拒绝“温床”,散发更多“艺术正能量”。
结语
“聚的住人气也接的了地气”,这是成都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随着6月末“首届蓝顶艺术节”的落幕,蓝顶艺术区的首个十年生日也即将画下圆满句点。被问及蓝顶模式能否复制时,管郁达表示“蓝顶艺术区这十年走过来的路不但是中国艺术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所以这十年可以讲蓝顶艺术家创造了一种蓝顶模式的艺术区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的确,蓝顶模式有着其特殊的地域性,更多的体现在城市的文化根基或者是生活方式上,这也是对“蓝顶精神”的最好诠释。
【编辑: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