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观察之四:回归纯粹是否为当代版画的当务之急? 2013-06-26 11:18:32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王胤
版画一直以来,都被定义为一种间接性的造型艺术,通过手工制版印刷而成的一种绘画,具有一定的复数性,也往往讲究一定的精美性。最早的木刻版画也经历了从复制到创作的漫长发展阶段,木版以其独特的版味儿和刀痕在艺术发展史中占有特别的位置。

编者按:

版画一直以来,都被定义为一种间接性的造型艺术,通过手工制版印刷而成的一种绘画,具有一定的复数性,也往往讲究一定的精美性。最早的木刻版画也经历了从复制到创作的漫长发展阶段,木版以其独特的版味儿和刀痕在艺术发展史中占有特别的位置。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鲁迅先生的提倡和大力支持下,新兴版画如火如荼地开始了,那时的版画创作者由于受到条件所限,只有最简单的工具,以最为直接的黑白效果反映当下的现实,透过“以刻刀为武器”的创作信念,可以强烈感受到创作者最为直接的精神指向。随着时代发展,版画创作观念也随之发生很多改变,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更是呈多样化趋势。但是技法的炫丽、繁复,高科技手段的介入,使得版画越来越丰富的同时,也令观者越来越体会不到创造者最本初的创作情感和思想,那种本应贯穿在创作中的精神性渐渐模糊、淡漠,那种媒介本身所传达出的气息也渐无。这就引发了一系列思考,在当代版画的创作中,创作者的个性和版画语言的生动性是否还重要?版画本身的物质性如何能够彰显?怎样在观看版画作品的时候,真正感受到创作者最初的创作热情和所携带的某种身体在场性?回归纯粹,强调直接性是当代版画最应该走的路吗?

当代版画直接性的N种表情

版画在概念上是一种间接性的艺术,因为不能像油画、国画那样直接在绘画载体上第一时间完成,而是一定要通过各种版来转换,这种漫长的间接过程会磨掉激情,却又能呈现出沉淀过的味道。从事版画创作的艺术家几乎有两种不同倾向,一是将技法研究进行到底,讲究精益求精的制作工艺;一是以版画为表达媒介为我所用,通过版画的特点传达最为直接的思想和情感。

前不久,第四届中国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主题展“单刀直入——版画直接性的研究”在深圳办完又巡回到北京798联合当代艺术空间,而且召集版画界同仁参与讨论有关版画的各项学术问题。从展览名字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场不以展现将版画技法做炫为贵的展览,而是将版画打回到最初的表达手段和媒介的朴素概念,向大家呈现了很多种对于版画进行直接表达的不同面貌。

作为此次展览联合策展人之一的刘礼宾在《谈版画创作中的直接性》一文中说道:“画版的过程往往是最为直接的。版画家将用于制版的速写或者素描直接实现为原版上的草稿(此时,版画家更是一个画家)。‘草稿’成为此后原版过程还原的模板,或者破坏的对象。无论哪一种,制版过程都会对‘模板’有所改变,只是程度不同。在此后的创作过程中,‘版画家’意识强烈的艺术家往往突出版画语言的特征。”

+40m  20 x 4000cm, 木刻版画、装置 2012年

谭平《+40m 》 20 x 4000cm 木刻版画、装置 2012年

《+40m》局部

谭平《+40m 》局部

他还在文章中列举了三个不一样的以版画为媒进行的直接性表达:比如王华祥80年代后期创作的《贵州人》系列作品便属于此类。肆虐的刀痕、夸张的面部造型成为王华祥张扬艺术家个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有的版画家故意消弱“草稿”的束缚,在画版的时候,尽量减少细节的描述,乃至只是涂抹出朦胧的意象。比如杨宏伟在创作《天一生水》的时候便是如此。杨宏伟在木板上勾画草图,尽量不具体描画,这给刻版过程中的“偶然性”留出了更多的空间,使刻版动作更加自由、直接。通过“偶然性”这个缺口,杨宏伟的认识、性情、直觉,乃至身体的特质进入作品之中。更有甚者,忽略绘制“草稿”的过程,直接进行刻版,比如谭平最近在创作《+40m》时,没有勾画草稿,对画面效果也没有预想,具体刀法更没有设定。正是对创作过程“预先控制”的放弃,对“结果”的不预期使创作充满了因果的自我推演——每一厘米的推进,都成为下一厘米推进的理由。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类似一个现代舞舞者。他不是用身体去表现一个约定俗成的“舞姿”,而是借助身体的此时状态,激发下一个舞姿的出现。舞者此时不仅是一个表演者,还是一个身体状态的呈现者。

以上几位版画艺术家都有着深厚的功底,可以说他们的作品一度在技法上都受到很高的肯定,但是随着对版画艺术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其创作风格和语言都有了很大变化,变得纯粹而直接,也更令观者体会到创作中的过程性所带出的身体参与其中的气场,通过强调版画的物质性特征达到与空间和时代特征相匹配的境界。

【相关阅读】

中国当代版画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上值得思考的问题

对中国当代版画的思考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