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新馆馆藏扩容 将“首征”作品草图 2013-06-27 10:48:05 来源:中国商报 作者:文钟
今后,观众前往中国美术馆参观,不仅能看到各种名家名作,还将有机会欣赏到一些作品的草图,并且能从中了解到更多有关名画诞生的幕后故事。前不久,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了这一消息。据悉,今后作品草图也将首次进入征集范畴。

今后,观众前往中国美术馆参观,不仅能看到各种名家名作,还将有机会欣赏到一些作品的草图,并且能从中了解到更多有关名画诞生的幕后故事。前不久,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了这一消息。据悉,该馆今后除了加大征集入藏优秀美术作品外,作品草图也将首次进入征集范畴。

意味着一种“更新”

据范迪安介绍,今后列入中国美术馆征集范畴的草图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馆内已有某位画家的成品,若再遇到对应的草图,将集纳进来;另一类是在暂时没有某位画家作品或是作品数量极少的情况下,也会主动去征集其作品的草图。对此范迪安解释说,其征集的总体思路是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丰富馆藏,“让已有的馆藏成为系列,把未有的馆藏建构起来。”

业内人士认为,此前,中国美术馆从未将作品草图作为收藏重点,而此次增设这一收藏项目,意味着其馆藏理念有所更新。而范迪安的回答也多少印证了这一观点。“对于一些重大绘画题材来说,没有多少装饰性的草图同样具有可参考的研究价值。”在他看来,美术馆不应该停留在作为陈列馆、保管库的层面,它还肩负着记录一段历史的责任,“不仅美术成品具备这一功能,与之相关的半成品或是草图、速写,它们同样是一段历史的佐证,从一定意义上讲,它们透露出来的历史细节或许更为珍贵。”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表示,除了出于全面掌握、研究藏品的角度考虑外,如今越来越多的专业观众对观展的要求日益提升,也是促成美术馆收藏草图的原因之一。“参观者渐趋细分化,不少专业观众已不仅仅满足于看画面、读说明文,他们更为期待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草图这类带有档案性质的物件可以满足这一点。”梁江说。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美术馆新馆带来的馆藏扩容,也使得中国美术馆增加新的收藏重点成为可能。据了解,中国美术馆新馆目前已进入方案优化阶段,其体量将远远大于目前的馆藏量。将来,13万平方米的空间,不仅可以容纳更多的藏品,也能为它们提供更多展示机会。

不可或缺的研究资料

事实上,有关名家草图的收藏,之前国内外文博机构、私人藏家一直有所涉及。

最为著名的例子有巴黎卢浮宫收藏达·芬奇创作《蒙娜丽莎》时画的草稿图样。据了解,这幅草图由意大利裔流亡富商巴托洛米欧·尤斯塔皮奥于1956年捐献给巴黎卢浮宫。尤斯塔皮奥家族几代人热衷艺术品收藏,1955年他病逝,遗嘱要求将毕生收藏的部分重要艺术品捐赠法国巴黎卢浮宫,其中就包括《蒙娜丽莎》草图。

根据X光分析技术,《蒙娜丽莎》草图绘画颜料显示作品约绘于1504年前后。草图的用笔痕迹明显表明为左撇子用笔习惯,画作左上角为达·芬奇的签名,符合达·芬奇的签名习惯。左下角为第一任收藏人安吉罗·鲁菲尼的印章。草图用笔大胆奔放,颜料厚重,效果强烈,是达·芬奇少有的作品风格,造型却不失严谨,构图基本与《蒙娜丽莎》原作无二,只是背景略有不同,可以断定作品仅在一小时之内即完成。

研究学者表示,具有收藏价值的名家草图,其布局画法与“成品”十分相似。而恰恰是这些构思性的草图和习作,完整地展现了全部创作过程,甚至还能反映出创作者的起笔习惯和落笔轻重。因此,无论是用于研究作品、艺术家,还是美术史,它们都有着相当的辅证作用。

真正发挥出其价值

另一方面,近年来,伴随着名家名作在拍卖市场价格一路走高,其原初画稿的价格也已风生水起。例如,2009年嘉德秋拍,吴冠中为首都机场所绘壁画《北国风光》的画稿,曾以3024万元的成交价拔得全场头筹。业内认为,这幅作品尺寸并不小,从画面上也能较好地体现出最终呈现的效果,甚至“严格意义上已不能称其为‘稿’了。”

此次中国美术馆首次征集作品草图的消息传出后,不少研究人士、艺术家、收藏者、艺术爱好者都对此举给予赞同。“如今名家草图的市场价格逐渐攀升,倘若公立美术馆再不尽早对这一领域产生足够重视,说不定等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晚了。”有分析指出。

也正因为市场向好,有人好奇,这会不会给征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国家对于中国美术馆此番举动,又会否给予一定力度的支持?当然,还有观点提醒道,对于征集来的草图作品,美术馆是不是足够重视,如何利用很关键。“之前就有媒体报道过,现在美术馆、博物馆里不少藏品难见天日的情况很普遍。那么,中国美术馆对于征集来的草图,又能不能做到真正的价值发挥。倘若只能深锁库房,实际上也是种浪费。”

【相关链接】

中国美术馆:与时代同行

中国美术馆:进入“美术馆时代”

【编辑:江兵】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