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三角恋"惹争议 艺术该如何面对历史人物?
0条评论 2009-04-28 11:22:35 来源:新民周刊 作者:西风独自凉


  1914年8月1日“一战”爆发,爱因斯坦参与组织了反战团体“新祖国同盟”;10月,包括伦琴、普朗克在内的93名德国知识精英发表《文明世界宣言》,为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辩护,爱因斯坦拒绝在这个宣言上签名,转而发起签署反战的《告欧洲人书》。


  尽管爱因斯坦反对战争,但如果相对论能够成立,意味着部分否定了英国的骄傲——牛顿的力学定律。在英德两国交战期间,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敏感。时任剑桥大学天文台台长的爱丁顿,由大卫·田纳特扮演,他认为科学关心的只是真理,坚持要用实验来检验相对论。


  一战结束之后,爱丁顿终于可以率领科学考察团到西非普林西比岛拍摄1919年5月29日发生的日全食,证实了爱因斯坦关于太阳的重力会使光线弯曲的预言;11月6日,英国皇家学会和皇家天文学会联席会议在伦敦举行,爱丁顿在会议上公布了观测结果;7日,《光线确实弯曲,牛顿神话破灭》的消息上了《泰晤士报》的头版头条,《纽约时报》也在头版报道了“爱因斯坦的胜利”。


  “藏在深闺人未知”的爱因斯坦,顿时变得“天下谁人不识君”,成为人类理性革命的英雄。坚决反战、同情弱者的他,在一战灾难性后果的衬托下,越发成了科学、良知、勇气的象征,闻名遐迩。


  然而,看到爱因斯坦玩婚外情居然玩到了德意志最负盛名的柏林大学的办公室,与拖着两个女儿的离婚表姐Elsa Einstein Loewenthal 上演惊世骇俗的一幕,观众无不目瞪口呆。爱因斯坦在给自己的第一任妻子、塞尔维亚数学家Mileva Maricd的一封信里写道:“你别指望从我这里得到温情,也别指望我指责你。”


  爱丁顿是个同性恋,他错过了表露心迹的机会,至爱后来战死沙场,因此终生痛苦。他挺身保护身为德国科学家的爱因斯坦,被本国愤青唾弃的场景,也深深地感染着观众。


  伟大的爱因斯坦对妻子的冷漠,表现出人性复杂的一面,至于爱丁顿,因为他的性取向,让有些人在承认他伟大的同时不免耿耿于怀。艺术应当怎么面对那些让人敬畏的巨人?


  在我看来,尊重历史才谈得上对历史人物的“敬畏”。若把孔子“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当成金科玉律,《爱因斯坦与爱丁顿》不可能真切地还原历史,更不可能雅俗共赏、引人入胜了。
 

 

【编辑:大崔】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