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回暖”之声不绝于耳,而在4月27日的“2009艺术经济论坛”上,专家们对于艺术市场的走向,也是一片春风拂面,“暖”声不绝。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梅建平不但对艺术品市场充满了信心,而且还认为主权基金、中国人寿(23.85,0.23,0.97\%)一类的投资机构,都应该买入艺术品,作为“抗通胀的工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教授也认为,艺术市场复苏可期,“救市以后,中长期来看,中国整个艺术品价格还是会上涨的。”在乐观期待的同时,过去几年的艺术品井喷态势也得到了反思,“我个人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在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案例,不会再复制。”《艺术财经》出版人于天宏这样总结道。
艺术品是比黄金更好的抗通胀工具?
如果一个纯粹的艺术爱好者走进这个“艺术经济论坛”,可能会完全陷入困惑。因为论坛当中热议的都是如何操作艺术基金,包括要将部分配置基金放置于类似开曼群岛、英属维尔金群岛一类地方的离岸银行,这样可以避税。或者是艺术品在抗击通胀当中,如何起到保值的作用。对于传统的“超功利”的艺术观而言,这些论题似乎有些太不“艺术”,而且甚至可以说有些“铜臭气”。但对于当代艺术而言,这些论题都是应有之义,也是无法回避并且应该更加注意的话题。
“有稳定需求,供给不断减少,随着人们的财富增长,有更好的艺术教育和艺术欣赏水平,同时也有更好的艺术品营销,艺术品作为资产是无可置疑的。”建立了梅·摩指数的梅建平,十分学院派地从经济学角度,界定了艺术品的资产身份。他言语之间经常会习惯性地流露出讲课的习惯,口称“同学们”。
梅建平从历史的长时段考察,认为艺术品的投资回报率颇为可观,“从1955年到2004年,年回报率是10\%左右,同一时段,黄金的回报率为5\%、美国国债回报率为5\%、美国长期国债回报率为6.5\%、美国蓝筹股回报率为14.4\%,也就是说,艺术品是比黄金更好的抗通胀工具。”艺术品投资当然也有很大的波动,“上世纪90年代,当代艺术有一次非常大的下调,跌了40\%左右。今年第一个季度,艺术品交易的价格也下降了将近1/3,因为过去五年积累的泡沫还是比较厉害的。”但是梅建平认为,长时段来看,艺术品投资是可靠的。“关于未来我无法预测,但历史的经验是这样的,都有数据为证。”
而张平却提出,“黄金在1973年柏林顿森林协约解除以后,到现在价格900美元左右,其实是三十年涨了三十倍。不是说梅教授说得不对,而是因为定价机制发生了转换。以前是金本位,现在变成了一揽子商品主导,包括石油、黄金等有色金属,以及艺术品。”但在这个定价系统当中,中国还没有发挥作用,“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和升值的可能性进一步变大,很多资产都会继续升值。”在他看来,艺术品在中长期的升值是可以预期的。
具体到如何投资艺术品,专攻艺术品基金的黄文叡给出了几条途径:“一是直接购买艺术品,二是购买艺术品的衍生经济产品:艺术基金或者上市的拍卖公司的股票。”购买艺术品也要注意区域性和全球性的问题,“整个艺术市场可以分成五个大区,古典画派、印象、战后、现代、当代。举个例子来说,台湾地区的投资者常常把前辈作品炒得很高,比如赵无极作品,有的单价500万美元,而且他大部分作品都是被台湾投资者收藏的,危机来临的时候,就不容易跑掉。但如果你买毕加索不是最好的作品做投资,因为全世界都在收藏毕加索,这样你就可以相对容易脱身。”在黄文叡看来,由于艺术基金的特殊性,“比一般的基金风险更小,而且更有实体依托。”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