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8 日-17 日,瑞士驻沪总领事馆科技文化中心展出了瑞士著名科学艺术家阿瑞尔·路易斯·阿尔塔巴的科学艺术摄影作品,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分界变得模糊不清,而作品本身展示着:模糊不清的边界,才孕育了新的变革的可能性。
但阿尔塔巴还有另一重身份:艺术家。他的母亲是一名画家,他从小闻着颜料的味道长大。对科学和艺术的兴趣融合交汇以后,就有了他现在的作品。“长期以来,人们都在寻找将科学和艺术结合的方式。我从事的是分子生物学研究,我想把我的研究成果表现出来,但不是通过文字和数据,而是艺术。”但是科学和艺术又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两者和外界沟通的方式不一样。“科学通过文字、数据和文件等表达,比较固定和绝对;而艺术层面的表达是主观的、个性化的、可以被解构的。”此时,读者们大概能理解画家的意思了。虽然他那幅充斥着XY 符号的画确实是以显微镜下的染色体为模本,可是经过他的“艺术”加工以后,便不希望观众们再把XY 看成XY,而是其他的任何东西,哪怕是你把这些XY 看成一个个被生活摧残得东倒西歪的小人,或者是爬在白色地砖上的蚂蚁,都行,只是千万别把这个图案和你思维里固定的某个东西联系起来。
受到启发之后,那些本来只是形式没有意义的黑白图案似乎真的灵动起来。《孤独梦境》像母体里孕育的两个差不多已经成型的双胞胎胚胎,可是据艺术家/ 科学家本人说,它的创作原型是两个被破坏的人类脑部细胞。《克隆自己》展示着生命从一个受精卵到胚胎的过渡,《爱人的心》远看就如同天空中的点点繁星,或者是银河系里的片片星云,至于它们的科学原型……大概只有科学家本人才知道了。
这个被艺术家本人称为“微渺构想”的系列,共有100 多幅,此次在瑞士驻沪总领事馆科学文化中心展出的只是其中14 幅。这些作品耗费了艺术家/ 科学家本人5 年时间。“微渺构想”的前身名为“胚胎构想”。顾名思义,“胚胎构想”是对胚胎原型的艺术加工。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