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显影
近年来,以现实社会景观作为拍摄对象的摄影作品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摄影创作中的一个新的现象并逐渐浮显出来。这就是我们之所以提出的“显影”这个概念的内在逻辑。从类型特征上看,这种摄影正好是一种介于传统纪实摄影和作为当代艺术的“观念摄影”之间的摄影类型。该部分的专题众多,主要有:
一、《北京饭店·1975》(吴印咸)
二、《桑拿浴》(李前进)
三、《权力空间+信仰空间》(渠岩)
四、《北京冲动》(缪晓春)
五、《广州中轴线·1999-2009》(许培武)
六、《白宫》(杨铁军)
七、《中国市场图景》(金江波)
八、《计划性生育》(何崇岳)
九、《生态政治》(顾翔)
十、《工业城市的花园》(刘立宏)
十一、《楼花》(冯建中)
十二、《城界》(齐鸿)
第四单元 放大
这里的“放大”具有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涉一种通过摄影表达之后的个人视觉经验的放大,从而使拍摄者的主体被投射为一种超现现实的真实;另一是指当代艺术家们大量使用摄影为媒介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无意间改造了摄影的面貌并呈现出一种媒介上的延伸和拓展的状态。该部分的主要专题有:
一、《负部+后》(洪浩)
二、《寓言家的小径》(陈维)
三、《从六里屯到三影堂》(荣荣、映里)
四、《麦田》(迟鹏)
五、《群众演员》(张巍)
六、《新村》(鸟头小组)
七、《家族.风景与舞者》(陈传兴)
八、《女孩们》(罗洋)
九、《惊梦》(刘铮)
十、《她的声音:啊咔,啊咔!》(沈阳)
十一、《编码》(宿志刚)
十二、《超级美女秀》(马刚)
十三、《国宴+临时病房》(王庆松)
十四、《失乐园》(刘瑾)
十五、《四季》(海波)
十六、《地图实验室》(雨果·提尔曼)
第五单元 国际视野
本单元的内容选自17位来自欧洲、亚洲、拉美和北美地区的艺术家的自19世纪90年代到 2008年的作品。参展艺术家来自各个年龄阶层,均具有专业背景,有些是国际著名摄影家。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