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1993年第一批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家,孙良早已对“商业化”了的威尼斯不再表示关心,当代艺术策展人制度之后把中国馆承包给某些人,有人出钱大力推动自己手中掌握的艺术家,让进入中国馆的选择越来越远离公正性,“后面的经济支持者的意图太明显了”。首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时的神圣感湮灭在一轮轮被选择的无奈中,荡然无存,“当时中国没有机会,中国当代艺术完全被西方人选择,这个本身就是有问题。都是在为别人生产,中国艺术家都在为了参展而揣摩别人会怎么说。”
中国当代艺术逐渐利益集团、圈子化,寄希望于这些策展人希望达到某种公正也不现实,杨小彦只好指望他们“不要太过追求利益就好了”。
且不论缺乏明确的学术视角和表达力度,参加过2005年威尼斯双年展的评论家王南溟把中国馆的策展人任命称之为“寡头政治”,仅就程序而言“保密性太大,艺术领域还有软性的东西,但依然需要公开化。”
对此,朱其提出三个质疑:一、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的决策为何取消原有的公开透明公正的竞选程序?二、为何选择一个没有任何策展经历也没有任何理论著作的“二流艺术家”?三、为何全体中国批评家和策展人都被排除在外,国家馆策展人的决策是否存在内幕交易和“猫腻”?“任何国家性的制度性的竞选程序未必保证最优的竞选结果,但至少要保证一种程序公正,并能选出某一行业多数认可的相对德才兼备的策展人代表。威尼斯双年展国家馆理论上是世界各国在威尼斯双年展展示每个国家优秀策展人和艺术家的场所,这样一个场所既是国家形象的展示场所,也是在艺术全球化的时代每个国家表达自己文化声音的平台。如果一个国家馆的艺术展览做得很成功,将会有助于树立这个国家良好的国际形象。这种文化‘软实力’在国际文化舞台上的竞争越来越重要。”朱其说。
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背后究竟掩盖着怎样真真假假的合谋、权力或者利益的等价交换,除了当事人之外,谁都无法真正“见微知著”。而隐藏其后的国际资本的合谋也许将更为厉害而不为人所察,世界各大双年展的策展人垄断、轮流坐庄也正在对接合拢的进程中。
【编辑:张瑜】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