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纤维艺术成为鲜活的生命
0条评论 2009-06-19 09:41:36 来源:当代美术家 作者:-

  在2008年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的评选工作中,我就注意到来自中国美院雕塑系的学生作品普遍地具有对于材料和空间的敏感,这使他们的作品拉开了与传统学院雕塑在造型与空间表达方面的差异。在观看了中国美院雕塑系第五工作室(纤维与空间艺术工作室)的学生作品后,我确信了自己的判断。

 

  将纤维与空间作为工作室的命名,这在中国的美术学院雕塑系里绝无仅有,它表达了现代雕塑的扩展,也反映了中国当代学院雕塑教育内涵的增容,更反映了当代艺术越来越具有的外延扩大与边缘交叉的混生特点。

 

  第五工作室的前身是浙江美院1986年创立的“万曼壁挂研究所”。20世纪50年代留学中国的保加利亚艺术家万曼(马林·瓦尔班诺夫MARYN VARBANOV)是国际著名的壁挂艺术家,他在80年代来到中国,将“壁挂”(又称软雕塑)这一历史悠久的编织艺术,从传统工艺美术中解放出来,转换成为与现代建筑相联系的现代艺术形态。在80年代中期,当中国现代艺术运动处在一种意识形态抗争的状态中,万曼和他的壁挂创作团队却以一种柔软而自然的方式启蒙了中国的现代艺术,以其朴素的空间造型,展示了现代艺术通过材料的组织所具有的对于空间的充实与解释的多样可能性。1986年12月10日,万曼的创作团队一鸣惊人,谷文达《静、则、生、灵》;施慧、朱伟《寿》、梁绍基的《孙子兵法》等作品入选瑞士洛桑第13届国际现代壁挂双年展。这是中国艺术26年来首次参加世界最高级别的展览,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舞台最早的自信登场。万曼及其壁挂研究所以一种朴素的方式沟通了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隔阂,并把中国气韵和传统元素引入壁挂艺术之中,把当代艺术带到一个更广阔的视野领域的同时,又把我们带回对于东方传统文化的深思中。

 

  今天,万曼的学生施慧教授、梁绍基教授等人,继承了万曼的艺术理想,带领更加年轻的一代,进一步拓展了纤维艺术的表现空间与表现力。历经三代人的探索,纤维艺术由墙面走向空间,由传统的毛、麻、棉等纺织纤维走向宣纸、棉线、竹子这些更为多元的“中国的材质”,同时也涉及塑料、金属、橡胶等各种现代工业材料和现成品,使之真正成为一种极具空间延展性和视觉丰富性的当代艺术形态。第五工作室学生的作品,在建筑物的内外空间获得了各具特色的空间效果,作品展出的形式多样,不单是悬挂在墙壁上,根据空间、展地的不同,将空间和光影吸收进入作品,形成了多元性的异变和丰富意义,体现了当代艺术的综合性质。如同万曼生前所说,在特定的光影和环境条件下,作品会焕发出另一层生命。他们的努力激发了我们重新认识艺术和自然,艺术和社会的关系。第五工作室师生深入系统地进行空间造型艺术的本体性研究,他们的创作实践,对于纤维与自然的内在一致性、建筑与软雕塑的互补关系,现代雕塑材料与空间转换拓展等学术课题,提出了引人入胜的解决之道,对于当代中国的雕塑教学思维模式,具有转折性的冲击与启发意义,是具有前瞻性的积极探索。

 

  有关第五工作室的教学宗旨和创作理想,中国美院雕塑系系主任龙翔教授有一个极富学术性的概括,我在这里摘引如下:“纤维与空间艺术工作室的教学实践,从‘材、形、色、空’切入,在对物所具有的柔性认知转而进入生理与心理的视觉体验,再上升至人文精神、社会形态和物化世界的多维综合性思考,从而使纤维艺术之纤维不再仅仅是一种物质、一种形态,而是鲜活的生命,是具有切肤之感的生命形态的艺术再现,是千丝万缕社会生态的隐喻和暗示,更是当代人文思想的一种承载方式。因而,此雕塑非彼雕塑可替代。”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