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纤维艺术成为鲜活的生命
0条评论 2009-06-19 09:41:36 来源:当代美术家 作者:-

  具体说来,从材料出发,是第五工作室师生的创作基础;根据材料的特性进行造型,是创作构形深化的关键;而作品的材质和色彩,是提升观众艺术感受力的重要方式;最后,作品在空间中的表现形态,是使作品具有空间生命力,成为当代人文思想表现载体的关键。最终,所有材料的运用与艺术表达方式的选择,要立足于观念的统御,突出创新性的视觉艺术思维。在第五工作室的作品集里,我看到有关对陈威作品的解读,非常鲜明地表现了第五工作室的教学思路。“陈威的作品将自然生命属性的东西与物质、材料制造的视觉经验并置,‘人工生命’满足了视觉经验,更准确地讲是作品的物质要求。如皮肤般透明,富有弹性、柔软、温暖……特殊的质地,象征、隐喻、联想,参与到其它的事物关系中去,衍生出一种视觉性的展示意义。在这里,材料的材质支配了作品现场的主要功能,材料的可能性在作品的转换中被逐渐打开。”

 

  在我看来,从1986年万曼先生及其创作团队的艰苦探索,到今天80后一代的青春活力,第五工作室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探索阶段,对于今天的雕塑艺术的创作和拓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80年代万曼带领的壁挂艺术创作,是完成了传统文化和技艺的现代性转型;此后,施慧、梁绍基等艺术家进行了现代材料的开拓和语言的深化,施慧运用宣纸等材料创作的《网》与《巢》表现了空间和光影中生成的中国气象,梁绍基以蚕在不同材料上的吐丝所进行的创作,将具有生命力的材料在空间的变化在一个延续的时间过程中加以展示。在第五工作室成立以来的教学和创作,是第三个阶段,他们将纤维艺术与软雕塑创作与当代社会生活加以联系,从材料媒介的角度,从软材料造型的角度,从纤维材质与人类与身俱来的关联角度,从柔性现成品在当下生活及社会消费现象中的种种境遇等不同角度来着眼于对当下消费现象的审视和批判。充分调动纤维艺术对材料的敏感性来涉入都市的消费材料并持以人文的批判精神,从而使纤维艺术超越了传统的工艺美术的装饰性,成为直接切入当下生活的艺术表达方式。在第五工作室的青年学生的近期创作中,我看到一种新的表现趋势,这就是对于人的微观虚拟,例如张慧的《消化》、《深处的结》;黄燕的《衣体》、林昶汶《付诸流水》、陈威的《生命之初》等作品,通过不同材料的组织与结构,象征性地表达了人的内在结构,以线性结构和内空间的虚拟方式,表现了生物有机体的衍生和分裂组合,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视觉经验,通过生理性的结构表达,丰富我们的心理经验,使物质性的材料表达具有独特的人文意义。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实践方向。

 

  如果说,第五工作室的创作还有可以商榷的地方,我以为,纤维艺术的创作与空间的相互关系还是值得探讨的。有许多纤维艺术的创作,因为形体的分散和扩展,在空间中由于作品的孔洞与光影的关系处理的不妥,出现了一些过于松散的造型影像,影响了作品的整体造型效果。这方面黄燕的《粉色系列》解决的比较好,希望我们的青年艺术家在未来的创作中,更加注意研究展示空间的特性,使自己的作品与室外环境和室内空间的关系更具有和谐的默契。在保持展示纤维材料的敏感性的同时,也注意作品的整体光影力量以及现代建筑和美术馆空间中与其他作品的相互协调。

 

  自1945年以来,当代雕塑艺术一直在不断地丰富和拓展自身的领域,软雕塑与空间概念的引入,不仅使雕塑艺术在空间、形态以及形式语言上有所突破,也使得传统的惯性思维得以解放。第五工作室的创作,进入了传统雕塑难以触及的视觉领域和心理体验,软雕塑的形态和纤维材质的独特结构、软材料的表现语言和日常生活中柔性现成品的运用,推动了富有人文精神特质的新艺术的生成,正在成为当代雕塑艺术创作中一股重要的力量。在21世纪的今天,物质材料空前丰富,如何善于利用这些身外之物,表达现代人的丰富内心,是身处21世纪的青年一代艺术家面临的重要学术课题,我相信他们充满朝气的青春探索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纤维艺术之花。

 


【编辑:张瑜】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