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们的舆论导向有两大问题:一是谈艺术时过于空泛,说好说坏都说不出个所以然,说了等于没说;二是谈市场时过于功利,差不多就是卖画的广告宣传了,信了就要中招。如一些大城市每年举办的什么“艺术沙龙”之类的大型活动,不知者以为是政府组织的艺术推广活动,而实际上只是有点官方背景的会展机构和策展组织打着艺术推广招牌组织的一次挣场地费和参观费的经营行为而已。这种活动当然只能看菜订餐,拉到什么就宣传什么。像今年的上海春季艺术沙龙,连朝鲜的韩国的东西都拉来充数了,宣传文化交流当然是可以的,但鼓励人们投资就是忽悠了。所以,中国艺术品市场现在的这种混乱状况和中国大多数投资者自身的低水平现状,决定了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只能走一条循序渐进,从低端入手的路,因为这条路风险相对小一点。我一直建议初入门者先应该先选择那些万元以下的作品,养眼养性养见识,而后再逐步升级。另一方面,这个市场好货不少,关注的人却不多,那些财力比较雄厚的投资者大多看不上这个市场。因为这里很少炒做,投资这样的作品当然是明智的选择。
低价原创市场少虚名凭实力
其次,这个市场少虚名,少水份,凭实力,讲效果,容易把握。低价原创市场里有很多较优秀的艺术家,他们有才气,有精神、有创意,也有足够的技艺,他们缺的只是名气。对投资者而言,务虚名则是最容易犯的错误!艺术品市场是个水份很多的市场,而水份多就多在画家的名气上。本人也是付了十几年的学费后才悟出点道道的。真正的名气是建立在销售市场上的,而不是建立在美术界内部评比,或建立在院长、教授的头衔职称上的。
毕加索死了36年了,显然他不可能从棺材里爬出来自吹自擂自我推销,但他的作品一年仍能成交几百幅。手稿都能卖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这是真名气。这是他的作品在市场上百年打拼挣出来的真名气,你想不服都不行!而我国美术界的那些什么美协身份,院长、教授头衔职称,以及参过多少次展获过多少次奖之类名气虽然也是真名气,但在市场上却没什么用处。市场上有疯狂,也有无奈;有激情,也有寂寞;有暴富,也有贫困;有炒作,也有打压,甚至还有封杀,有种种炼狱般的煎熬考验。但所有的大师都是满身伤痕地从这条路上走出来的,真的没有一个人是被“评”出来的。
当年莫奈的印象派作品问世时,即遭到巴黎官方美术沙龙的全面批判贬低。1870年,官方沙龙的评委们甚至全面否定了莫奈1869至1870年的作品,禁止他的作品进入沙龙展示,将这位未来的大师逼入了饥寒交迫的穷困境地。已至于1872年莫奈那幅不朽名作《日出印象》问世后只卖了50法郎,买者还是因为可怜莫奈才肯出这点钱。然而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人们记得的是大师莫奈和他那些价值连城的传世佳作,至于当年巴黎官方沙龙评委们评出来的那些“大师”们,在今天人们可能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知道了。这就是市场上拼出来的“大师”和评委们评出来的“大师”的本质差别!
此外,国外的机构收藏,是掏真金白银买进的收藏,所以这种收藏本身对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就起到了一个标杆和稳定器的作用。因为这些价格不是评委们评出来的,而是市场卖出来的。而中国的所谓评奖收藏是根本不进市场的,评的人不买画,藏的人不付钱(或者只象征性地付点钱)是中国美术界的一大特色。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