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眠的暗夜——读刘芯涛油画近作
0条评论 2009-08-27 17:00:03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王林

     读芯涛近作,想起多年前见过一个酒吧的名字:“今夜无眠”。——这是一种不错的感觉,生活在都市的人总会有不眠之夜,或者,起码有过不眠的欲望和冲动。
 

    作品显然是一个都市夜游者的纪录:开着车深夜出行,没事找事儿,巡驶空寂的大街,然后停留在某一个角落,静观与窥视。这人并不在画面中,但他在场,因为他把观察留在了画面之内:视点很低,是人坐着的平视,故前景的垃圾、下水道盖之类的东西靠得很近。而街道朝着高处延伸,消失在灯光通明处。透过玻窗看到的夜景,朦胧而又虚幻、含混而又恍惚。这不仅是实景描绘,也是观察者在不眠之夜的精神反应。画面总是在下半部分变得紊乱而不完整,有驾车经验的人能够体会到,这是仰在靠背上看出去的感觉,更何况画家还画了从反光镜里见到的夜景。
 

    这个画外的人想干什么?他为什么如此木然而又无奈地观察着自己生活的城市?这些我们不得而知,但因为他的观察我们心存疑虑。正是在受到诱惑,隐隐发生的疑虑之中,我们开始仔细观看画家绘制的景物,并把它们纳入自我心理暗示。有些东西是明显的,如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还有成堆的垃圾;有些东西是隐晦的,如鲜花、树枝与踱过街道的骆驼。而无处不在的一对热拥的男女,以真实的或想象的、现实的或超现实的方式,提示出涌动于都市的原始的欲望。和那些废墟般、破坏性的近景相呼应,对比于雄伟、壮丽的建筑和光亮、整齐的街道,为画面带来了一股不无野性的冲动。而那些滴漓的笔触,不仅使残缺如旧照片一般的画面变得更加溃败,而且对视觉心理感受有着悄然而特别的挑衅与挑逗。
 

    隐身的夜游者并非画家本人,因为画家在描绘夜游者的观察,并力图让观众明白这个夜游者正以其观察而在场。这样一来,画家便在一定程度上游离于表现之外,把自己的描绘客观化——不是现实主义的客观化,而是表现主义的客观化,以便从中找到对主客体间性的合适的表达方式。由此,作品介于记录与记忆之间,实景与幻觉之间,描绘与表现之间,甚至是影像与绘画之间。关键不在于画家如何通过场景设置和细节组合,怎样地揭示了中国都市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都市人存在的问题,而在于画家找到了一种绘制方法,来连接形式与精神、审美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等等。这是绘画生成过程中的观念,也是观念形成过程中的绘画。对画家而言,他不仅仅是个人情绪的表现者,而且是社会文化的生产者。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表现主义在当代艺术中向社会和历史的开放。因为不打破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路,其实主体性是难以彰显的。在今天这样一个消费时代,所谓自我早已为资本、权利和意识形态所控,是不可能“我消费故我在”的。相反,只有从异化、他者化的自我意识中出走,才能使人重获独立与自主,也就是说,只有在对问题的质疑中、在由问题连接的主客体关系之中,艺术才能重返个体意识和创作自由。
 

    芯涛之作无疑是很好的启示:也许我们真的只有在不眠之夜,才能遭遇真正属于自我的不安的灵魂。肉身的不眠与精神的不安加在一起,起码是一种证明,证明在一个为物所役、为权所控的时代,艺术只能以不合作方式来重塑人作为个体存在的价值。
 

    ——如果白天实在无望,那就在夜里干点什么。
 

    王林
    2008年3月5日
    四川美院桃花山侧

 

编辑:霍春常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