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魂——刘芯涛眼中的溃夜
0条评论 2009-08-27 17:14:09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高岭

    一个幽灵,一个物质化的幽灵,在城市子夜的街道上游荡。从看到刘芯涛新作的第一眼开始,这样的感受就油然而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千百年来,人们把自己与周围世界的亲密联系活动放在了白天,而把漫漫莫名的长夜留给了自己的梦乡。多少年来,人们视黑夜为恐惧,因为它消弭了周围世界的轮廓和形象,使人们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助。因为夜晚的无形、无助和莫名,人们把许多在白天清醒理智意识下不可能发生也无法描述的事物都交给了黑夜,任由自己去发挥、杜撰和想象。古今中外,人们通过各种语言方式关于夜晚的遐想、描绘和抒情,可谓汗牛充栋,数不胜数。然而,在很大程度上,人们的这些关于夜晚的遐想、描绘和抒情,是发生在自然经济的农耕时代,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生发出来的。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和现代城市的兴起,有关夜晚的各种情愫和想象,才开始增加了人与城市人工景观的联想。十九世纪波德莱尔,就是对法国城市夜晚景象与人的关系最为敏感的一位。他非凡的敏锐直接启发了后来瓦尔特•本雅明,后者在他那庞大的关于现代城市中人的心理感知方式和状态的研究课题《拱廊街计划》中,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和揭示出现代都市人在夜晚的所作所为,从而开辟了研究现代人的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和窗口。
 

    刘芯涛的绘画世界也同样是关于城市夜晚的,只不过他的夜晚意象不是来自十九世纪末期或二十世纪初期欧洲的巴黎,而是二十一世纪头几年中国西南地区的小城市。他曾经长期生活和工作在这样的城市环境中,目睹了这样的环境如何从简陋、单调的街容伴随着经济活跃而蜕变得光鲜和体面,也目睹了这种蜕变的躯壳——城市夜晚的遗弃物,比如四处抛洒的垃圾、游手好闲的人群和五光十色的灯箱广告。像这样的中国内陆小城,每天都有大量近临的失地农民涌入,他们和小城内那些没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的老旧企业的下岗职工,构成了城市夜晚街道上的游民。有趣的是,刘芯涛并没有直接表现这些充斥着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游手好闲者们,而是试图去表现他们所生存的城市夜晚的环境,因为这些人的状态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环境甚至还有更深的外在因素造成的,要引发观众思考这样的外部环境对人所造成的深刻影响,发挥观众的想象力和感受力,夜色中的城市景观远要比阳光下的来得别样和有力。于是,我们在他的作品中很难找到那些如蝗虫般弥漫的人群,而是子夜过后的人去楼空——路灯、店面、街道还有偶而汽车灯光划过的光道,都宣示着城市夜晚曾经的繁闹。
 

    对于究竟是什么促使刘芯涛没有像大多数艺术家那样热衷于刻画小城市小市民夜市里的市井生活百态,而是转向描画喧哗之后的沉寂和废弃,要想弄清这个中的原委,他近两年把工作室迁到了首都北京之后创作上所发生的变化恐怕能够显示出一些征兆。身处北京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这里的街道、楼宇和广场在规模上有着远比四川小城更大的体量,它们用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把诺大的城市空间分割和包裹,表面上看它们的存在是为了能够容纳更多的人生活和工作于其中,实际上却更加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的直接方式——一切都变得有条不紊,都变得间接和迂回,连马路对面想望的人,都要绕行很远,才能跨越中间的护拦隔离带相聚。这些城市市政管理的设施和规则,仿佛一道道有形的物质化的高墙,是城市文明和现代理性的彰示,它们规范着城市里的所有人,因为只有这样,人们似乎才能各行其是,提高效率,相安无事。但在黑夜中却犹如潘多拉的盒子,释放出它们的另一幅面孔:垃圾桶竟然横躺在马路中央的隔离带上,凋零的百合花四处散落,野狗毫无顾及地媾和,还有那一个个暗示着污秽和下水的满地井盖……所有这些都使得灯箱、店铺和路灯发出的光芒益发诡异和凄迷,后者的存在非但没有给人带来光明和亲近,反倒是眼前所有的一切城市景观在黑夜中显得益发遥远、疏离和难以把握。
 

    无论是西南小城还是北方的京师,地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使得城市的规模有别,这种差别并没有给艺术家带来什么安全感,相反地,城市越大,越发达,却越有一种难以抵挡的压迫感和陌生感。为了更加有力地表达这种不安全感,刘芯涛笔下的夜晚画面里,总有那么一对黑暗中紧紧拥抱的男女青年形象。他(她)们的形象和身份是模糊的,但赤裸上身的男子形象似乎暗示着城市文明背后的随意和肮脏,尤其当这种形象出现在中国的中心城市的标志性街道上,哪怕是夜晚黑暗之中。
 

    所有这些街道景观和设施,宛如城市的皮肤。但是这样的皮肤却有着它的双重性,白天的时候,它精神抖擞,富有活力;入夜之后,它却露出了其颓废、衰败和溃烂的一面,涌动着欲望的诱惑和莫名的躁动不安,只有紧紧相拥,或许才能逃避对周围环境的恐惧。乡村田野的夜晚中,人们总是担心自己会被黑暗里的鬼魂附体,勾走灵魂,这种鬼魂往往是以人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脑海里。而面对城市夜晚景色,没有人会产生鬼魂的心理投射,但橱窗、路灯、偶而驶过的汽车,还有白天剩下的垃圾等等,却犹如一双双无形的黑手,幽灵般地撕扯着人们的感官,牵动着人们的神经末梢。我们看到的情况是,画面似乎是在一个个被艺术家亲手撕扯开的画布背后展开的,它们一律被黑灰的单色调所笼罩,这是一种精神深处的撕扯,是夜晚物质化景观背后的幽灵与艺术家的感官神经的撕打和搏斗,惨烈却又转瞬即逝,充满了暧昧和不确定。刘芯涛极为成功地用这种方式引领我们进入他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与物质化现实的搏弈,也深刻地启发我们思考画面之外的社会现实,面对这个现实之物的影响和诱惑,我们将何作为?


     高岭
    2008年2月17-20日


 

编辑:霍春常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