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国际艺术品收藏家协会和中国•东阳横店收藏家协会在浙江省金华市横店成立。“文博界有一种保守思想,认为博物馆里全是精品、民间收藏的全是赝品。如今民间已经吹起了收藏热,大量好东西还是散落在民间的。”协会会长、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与100多位海内外民间收藏家一起发起力挽中华文化的倡议:重视民间藏宝,繁荣民间收藏。
中国民间收藏家头上有三座大山,出土文物不被承认、拍卖公司垄断市场和专家不说真话。尽管算不上收藏界的老行家,但徐文荣经常挂在嘴边的有两句话。一句是“好东西多得很”,一句是“很难”。
言论的背后不仅折射出中国文保体制的固步自封,也道尽了少数精英“专家”、官家拍卖公司的利益唯上,更是遗憾民间收藏家的孤军奋战。
出土文物颠沛流离文保遭遇体制之殇
走在徐文荣一手打造的中国古玩艺术品集散中心,时不时就能看到三五老者聚在一齐,对着一件古玩评头论足,神情虔诚。这里收藏着20万件左右珍贵的文物,气势恢宏的西汉彩陶象尊、带铭文的西汉彩陶马、成组展出的东汉说唱俑、如千峰翠色的唐代越窑秘色瓷大盘、高达50多公分的红山玉人、让人拍案称绝的宋徽宗花鸟长卷……有人说,参观完集散中心,文物学就可以毕业了。
然而,徐文荣抢救下的文物只是沧海一粟。由于国家文保体制的不健全,每分每秒,都有出土文物被打上“工艺品”的名头流亡海外。
“民间收藏的基本上都是出土文物,之所以得不到认可,体制的瓶颈始终无法突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认为,这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兴起了一次次基础设施建设的浪潮。修水库、修电站,大量地下的文物被挖出来,其中很多宝贝连专家都没见过。有资料显示,1980-2000的20年间,国土开挖的面积是1950-1980年的25万倍,20年挖出的文物至少以亿计。
“各地大搞基建,文物部门不可能天天守在那里,根本顾不过来。况且基建都是承包性质的,包工头挖出文物之后,基本上不会上报国家。理由很简单,按照《文物法》规定地下的文物都归国家所有,一旦上报国家,文物部门肯定派人来封锁挖掘现场。这样一来,工期延误,包工头可能赔偿得倾家荡产。”
还有更深的一层原因。“文物出土速度远远快于文保资金、文保人员编制增长速度。要是每件都收归国有,那要花多少钱、养多少个人?”
改革开放后,出土文物由国家馆藏的很少,基本上都是流向民间。或许是国家的无可奈何,民间收藏家主动承担起了拯救出土文物、保护中华文化的历史责任。徐文荣就说:“我不是收藏家,我是个操作家。我操作,为的是让中国五千年优秀文化世代传继,永远弘扬。”
目前,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约有1800万件,近10年走私出去的文物是八国联军抢走的30多倍。除了走私出去的,还有一部分就是因国家不承认而被打上“工艺品”标签正大光明出去的。
抢救出土文物是一场长期的战役,绝不应该由民间来任主力,民间收藏家的工作只能是一种补救。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