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张恩利 叩开西方一线画廊的大门
0条评论 2009-12-04 14:21:34 来源:《外滩画报》 

  高中毕业后,张恩利花了两三年时间,辗转全国各地考学,先后投考过吉林师范大学、浙江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最后于1985年考取了当时的无锡轻工业学院(即今天的江南大学),学设计。无锡轻工业学院以设计专业见长,这个专业对从小学画画的张恩利帮助很大,给了他不同的思考方法和角度。他说,当时系里有来自英国和日本的外教,教学力量强大先进。张恩利提到了日本老师朝仓直己,提到了包豪斯、东欧和苏联的招贴画及电影海报、维也纳分离派和日本设计。这些艺术潮流给本科时代的张恩利以很大冲击。

 

  毕业后,考虑到当时国内极其薄弱的设计环境,张恩利想来想去,决定选择老本行,画画。他被分配至如今的东华大学教书,住在简陋的单身教工宿舍里,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很艰苦。张恩利没有描述工作的艰苦,他强调自己一直在画画,一根筋,在一条道上走到黑,从来没有放弃过。

 

  1990年,张恩利以200美元的价格卖掉了第一张画,买家是一位在香港教书的荷兰教授。张恩利告诉记者,那张画画了一个大头像。那时候他刚毕业,很穷,所以非常高兴。到1996、1997年,由于和香格纳画廊合作,他的画开始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市场,每年都会卖掉几张,买的人基本都是外国收藏家。“这对于一个画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支撑。”张恩利说,他有更多的钱买材料画画了。

 

  在提到90年代初的作品时,他用的两个字是:“愤青”。在《二斤牛肉》、《城市猎人》、《吃》等画作中,观者可以捕捉到一丝隐藏不住的焦灼、愤懑、暴力甚至血腥。画面布满大红、金黄和黑色,力量很重。到了2000年以后,浓墨重彩的东西基本上不见了。张恩利承认2000年是他的“分界线”。

 

  张恩利的作品中没有红卫兵、可口可乐或者麦当劳,他选择回到绘画本身。他的绘画不对中国当代社会提出问题;他的画里没有答案,没有结果,只是一个过程,一种瞬间的感觉。他把绘画与摄影和电影作比较,认为电影里有线索和故事,而绘画则是“瞬间的存在”。

 

  第二次见面地点是在他位于莫干山路的工作室,他是最早发现这个地方并扎根于此的艺术家。他的工作室里很简单,有一个助手,那两天回老家了。张恩利说,助手只是帮他看看家,准备一些材料。工作室里靠墙放着他的新作,其中部分将于近日运往伦敦。明年1月,张恩利将迎来Hauser&Wirth为他举办的个展,将展出新作30幅左右。他说,这个个展对他来说非常重要。伦敦个展后,他将在国内举办另一个个展。这两个个展办完,张恩利明年剩下来的时间就全部用来画画了。一年两个左右的个展是他的节奏,“多了没法完成”。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