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泳樵:艺术论·创作谈
0条评论 2009-12-23 14:36:01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

 \

细雨潇潇  68×44cm

 

  ● 投机取巧者虽然也有可能忽然间一鸣惊人,但他的作品必定短命。

 

  ● 中国油画是大有可为的,完全可能做到比欧洲油画更胜一筹。因为中国积淀有数千年之久的传统文化底蕴,这是欧洲人望尘莫及的。

 

  ● 毕加索在国内外被吹成了神话,他的确别出心裁地发明了一些绘画样式,但就他具体的每件作品来看,未见得多好,和齐白石、黄宾虹相比,他不过只算是个小矮人而已,为什么那么多人就看不出中国自己的大家实在比他们高出一筹?

 

  ● 中国画追求似与不似之间,写意性绘画所要求的效果正是如此。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传统绘画不同,中国传统艺术本来就重形而上的气质,借形写神,神形兼备,注重事物本质的体验,不重外表现象,不论唐诗宋词还是戏剧唱词无不写意。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川剧中《情探》的唱词“更阑静,夜色哀,明月如水浸楼台,透出了凄风一派”,中国传统文化在方方面面都追求写意,借物抒情,借形写神。可以说从写意这个角度,西方人现在才在跟随中国人的老路。

 

  如果中国的油画家忽视自己民族文化的优势,一概追随西方,岂不是捧着金饭碗讨口?

 

  ● 我相信,在油画中注入中国画的精神,如果实现了二者恰当的融合,其结果会完全无损于油画本身的特色。无论怎么变,油画还是有地道的油画味,绝不存在油画味向中国画让位的问题,更不会让人产生油画材料画中国画的印象。

 

  多少年来,在尝试油画民族化或中国画吸收西画要素的过程中,往往大多数人都搞得不伦不类,面目全非,油画失去了油画味,中国画又失去了国画味,两者都大大损失了原画种固有的审美情趣。我认为,唯有在保持原画种固有的趣味这一前提下,再注入另一个画种的内在意趣才是可行之道,这样也才可以真正开拓原画种的发展空间。在尝试两个画种融合的道路上,如果画面出现原画种固有意味的衰减,或者“让位”于另一画种趣味的现象,大多难以成功。

 

  ● 我越来越感到,世界上各个流派的油画,哪怕是很写意的表现性的油画,都没有中国书法的意味,这真是好大的遗憾。我想,如果能在西洋画中蕴藏中国书法的笔趣将何等妙哉!我于是尝试着按书法的观念和用笔去丰富油画原有的审美趣味,试图让作品中的每笔每划都构成书法,而退开看又不失某种具体物象的构架。或者说是希望借助于具象之物,通过中国书法的用笔趣味去表现一种随意自如、洒脱不羁的风度和超然远逸的东方精神,同时又保留住油画固有的光色自身的审美性。

 

  ● 我在我的画面上所期待的是这样一种效果:整体画面严谨有序,表现上却狂放不羁,既能在概括中见精微,又能在精微中不失大体。具体说来就是,让笔法奔放泼辣,洗练概括而不空泛,繁复丰富而不琐碎,并打破常规的用笔程式,不依物象的走势,尽可能信笔挥洒,又使一笔之中暗藏明暗、冷暖、厚薄等许多变化。而在局部细节的表现上,让笔法交错重叠,产生出神秘莫测的印象,又通过这种笔法与各种丰富微妙的色彩之间的结合,造成局部中的抽象趣味。

 

  九十年代以后,为了强化油画的表现性,我更强调笔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笔法的书写性,即中国书法式的书写性,并讲究笔法的气韵和节奏;第二,笔法的丰富性,将中国画中各种笔法如皴、擦、点、染、十八描等广为应用,讲究用笔的变化和笔趣自身的魅力;第三,笔法的神秘感,通过各种笔法之间的交错重叠,造成表现上神秘莫测、耐人寻味的视觉效果。如果一张画一览无余,就容易显得乏味,大大削弱了感染力。

 

  ● 黄宾虹的画的确堪称中国山水的顶峰,我的油画受到他极大的影响和启发。他的山水远看很整体,大气磅礴苍劲雄健,远看什么都是,近看什么都不是,整体的具象性和局部的抽象性融为一体。他的画墨法松散,行笔放纵不羁,任意涂抹,不依物象的走势随意点染却皆成道理,可谓笔笔有玄机又笔笔无心,完全打破了中国山水强烈的程式化框架。黄宾虹这种对绘画艺术的高超建树,确实推动了我从写实主义向写意风格的跨越。

 

  黄宾虹的墨法重重叠叠,掩掩藏藏,似现非现,神秘莫测,变化无穷,由内及表富于纵深感、厚度感,丰富无比,玄奥无比,具有高难度和不可复制性。这些都引导我在油画的局部中去表达出类似的追求。黄宾虹的墨色也是沉而不焦,深而不滞,这与在油画中要求暗部色彩显得透明灵动也是一个道理。

 

  ● 很多人都尝试过所谓油画民族化的路子,为何都难以在这条路上有所作为,甚至绝大部分人根本走不通这条路?因为没有认识到,要融合两种从形式到精神内涵都绝然不同的画种,已不可能仅仅通过形式上的表面拼接就可望奏效,我深感这种东西方绘画的融合,有赖于对两个画种不仅在表现语言上,同时也在其精神内涵上,要达到相当的认识和较深的体验。比如作为中国人,其独特的生存环境、成长经验、传统意识,以及诗词歌赋、民间艺术等等,都是对画家心灵的一种养育,它成为一种内心最深的积淀,而中国传统绘画与书法艺术又进一步为这种文化内涵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表现语言。

 

  当比较全面地掌握了油画的表现形式和表现语言之后,再在油画语言中注入中国画最实质的语言因素——笔墨情趣,通过这种内在的融合再去寻找适当的题材和画面,去表达一个中国人的情感,这样既可以有民族文化的神髓,又可以保持西方油画地道的面貌,欧洲人视之必定为纯正的油画,而中国人又大可以从中看出国粹意味,再没有非驴非马之虞。当然,这种思路并不一定是“中西融合”的唯一途径。

 

  总之,我虽然在这条路上的经历是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但可以肯定,不把两种绘画语言基本吃透,没有中国人内在的文化与情感积淀,是不可能在这条路上有所作为的。并且我还认为,走这条路的成败与其说是对表现形式的探索决定的,不如说更是受一种内在精神和审美取向决定的,因为内在精神才是一切形式语言的根基和孕育形式语言的土壤。

 

【编辑:虹汐】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