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5日,广东省博物馆隆重举行仪式,庆祝广东省博物馆五十华诞。博物馆内老、中、青三代博物馆人欢聚一堂,共忆博物馆走过的沧桑岁月,共同分享五十年辉煌成绩。广东省文博单位同行的代表也齐聚省博共同见证这喜庆时刻。
始建于1957年的广东省博物馆位于广州市文明路215号,大院内绿树成荫,古榕环抱,木棉参天,环境幽雅,被誉为闹市中的“绿洲”。195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作为广东地区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50年来积极进取,为广东省文博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建馆50年来,广东省博物馆通过征集、收购、调拨、移交、考古发掘、接收捐赠等形式征集了大量珍贵文物,藏品已形成体系,藏品中有书画、陶瓷、出土文物、民族民俗文物、近现代文物及地质矿物标本等。截止2009年6月,藏品已达16万余件/套,其中,已鉴定的文物中有一级文物404件,二级文物7273件,三级文物12606件,动、植物标本、矿物标本、化石4万余件(套)。其中,书画、陶瓷类,无论在数量和档次上,在全国名列前茅。而极具广东特色的端砚、潮州木雕藏品,已独成系列,广彩瓷器、广牙雕、外销画等更显地方特色而闻名全国。
作为一座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展览是其最重要的内容,是对外开放最重要的窗口,开馆五十年来,广东省博物馆累计举办陈列展览400多个,先后推出了许多有社会影响力的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基本陈列,如《广东出土文物展》、勾勒广东古代历史轮廓的《广东历史大观》、《广东省改革开放成就展》、展示广东丰富珍稀野生动物资源的《广东珍稀动物展》、介绍广东传统工艺—潮州木雕艺术魅力的《漆木精华—潮州木雕艺术展览》、国共两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中国国民党“一大”与首次国共合作》、《鲁迅生平与纪念》;临时展览,如《华夏文明之源—河南文物精品展》、《珠联璧合—泛珠三角文物精品展》、《荆楚辉煌—湖北省楚文物精华展》、《清代广东贡品展》、《贞石之语—先秦玉器精品展》等大型展览,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及社会影响。特别是2008年3月28日,广东省博物馆作为全省第一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之一,率先向社会免费开放,同年5月广东省博物馆获评为全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博物馆本着“以人为本”,提高服务质量的宗旨,向社会承诺,举办高水平、高质量和公众喜闻乐见的展览,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2003年,广东省文化厅以广东省博物馆为中心启动了“广东省流动博物馆”项目。广东省博物馆积极运作,整合全省文博资源,制作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展览在全省各级博物馆巡回展出,反响强烈,效果显著。截止2009年6月,“广东省流动博物馆”成员已达70个,参观人数高达420万人次,基本涵盖了广东大部分地区,极大盘活了省内有限的文博展示资源。因成功的运作及发展,2007年,“广东省流动博物馆”被文化部评选为文化工作创新奖中的唯一特等奖。
研究工作作为博物馆主要功能之一。依托馆藏,充分发挥自身科研优势,五十年来,广东省博物馆培养了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博物馆专业人才。几十年来,先后出版了《广东省博物馆藏品选》、《广东省博物馆藏画选》、《广东省博物馆陶瓷选》等各类图书资料百余种。其中有不少学术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和广东省的奖项,为推动广东文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为打造广东文件大省、文化强省,2002年9月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准建设省博新馆,广州市政府将珠江新城J5地块划拨给省博物馆新馆建设用地。广东省博物馆迎来了大发展的好时机。新馆是一栋地下一层、地上五层的公共建筑物,建设规模66980平方米,其理念为一件宏大的艺术品,如同古时完美及精雕细琢的“容器”:漆盒、象牙球、玉碗等,里面盛满各种珍宝。作为广东省“十项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和建设文化大省三大文化设施之一,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将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文化艺术殿堂。2004年12月12日,广东省博物馆新馆正式开工建设,经过五年多的艰苦建设和克难攻关,广东省博物馆新馆这件绿丝带上的宝盒,将矗立在珠江边上,成为广州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编辑:张明湖】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