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恩先生还说:“这样就证据确凿了。”他将这临摹的手法和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的理论相比。霍克尼指出,在西方艺术史中,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艺术家们就广泛使用照相技术,比如暗箱技术和明箱技术,为了使画作更加逼真,尽管艺术史家们都不愿承认这一点。
那么,这次展览所揭示出的现实,究竟会不会影响到整个中国国画界,只有相关学者才知道了。对于我们一般观赏者来说,为了抓住展览的精华之处,我们要学会用另一种方式去欣赏。你应该更加注重精密细微的技巧和传统,而不是寻求这些画中有什么创新之处。
谢稚柳的反复描绘以前大师作品的方法,好像钢琴家反复练习巴赫的曲子,这对于现代艺术家来说,可能听起来有些难以置信,但这也并不是和现代年轻艺术家学画的方法完全不同:有些年轻人一遍又一遍地抄画他们最喜欢的漫画人物。在西方当代艺术家们中也有类似的手法,比如说贾斯珀·约翰(Jasper John)画了无数的靶标和美国国旗。
在这次的大都会美术馆展览中,你可以发现谢稚柳运用的不同的临摹手法。他既描红绘画书又复制过去的大师级画家的作品。比如说我们可以见到一张画纸上画满了无数只相同的小鸟,只不过每只有着极细微的差别,并且一只比一只充满了细节。展览中你可以慢慢感受到,随着作品的增加,他笔下的物品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并且能够越来越接近大师的作品。
赫恩先生解释道,用别人的画作为题材,这也是谢稚柳不用考虑他自己的构图方法,这使他能够全神灌注到绘画中线条的质量,从而像一个书法家一样作画。在一幅很大的临摹陈洪绶(1599-1652)的作品中,谢稚柳运用了不同种类的线条。对于前景中的供石的轮廓,他用了深粗的黑线;在描画芦苇的时候,他用了锋利的细线;而画一只在栖息的鸟时,他用了轻而软的笔画使这只鸟看起来轻盈小巧。在作画的过程中,谢稚柳并没有对自然越来越敏感,而是对图像的公式越来越精通。
不过这次展览中,也展出了直接从观察自然而创作出的画,比如植物、鸟类、风景,以及最著名的,一对大黄蜂。谢稚柳也抄画他自己的作品,目的不是为了练习使绘画更接近现实,而在于像积累词汇一样地积累图案模式,将数个图案模式拼贴在一起,就能构成一幅大尺寸的画作。
最后,我们很难去评判谢稚柳究竟是多好的一个画家。他的两三幅画蜿蜒树枝上的小鸟的作品(其中一幅目前还是用照片复制的方式展出,不久后原作将从上海运抵)显示出他是一个技艺高超的画家,这些作品可以作为放在达官贵人家中的仿古董。但是他后期的作品,更像一个勤奋的业余画家。由于缺乏令人起敬的突破和艺术成就,谢稚柳作品的价值仍处在争议中。
(展出将持续到7月25日)
作者:Ken Johnson
翻译:daftvenus
【编辑:袁霆轩】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