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艺术中国和西方有不同的路
0条评论 2010-03-07 09:59:41 来源:西安日报 

  女性批评更迷恋直觉

 

  问:艺术批评家和艺术家关系如何?在解读和面对具体艺术作品时,我们有没有必要强调艺术家的身份和性别问题?如果有强调的必要,其重要性何在?

 

  廖:其实,艺术批评和艺术家在创作本质上是一样的。在解读和面对具体的艺术作品时,如果我们总把身份和性别强调在头顶上,同样会陷入误区。但这不等于说,性别在解读和面对具体作品时不构成差异。检视我个人的批评实践,我的批评观念和方式具有很多女性气质。或许因为我是个女人,面对每天聚集在家里的艺术家和关心艺术的活生生的人,不可能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旁观姿态;或许因为我近十年来一直关注女性艺术,女性的生活经验通常是片段的、切割的、分裂的、不一致的,很难用同一种角度界定;或许因为我渴望交流的个人性格,使我对作品背后诸多个人化的因素十分敏感。总之,艺术批评对我来说,从来都不是一种理性的、貌似公正的分析状态,也不仅是一种责任,而是一种像艺术家那样的心理需求,我甚至期待它可以带给我类似情感生活那样的高峰体验。

 

  从这个意义上,我把艺术批评也视为一种艺术活动。如同艺术家特别的经历、性格、气质、情感等个人化因素,往往造就艺术语言个性化的根本一样;我也认为,批评家的主观价值等个人因素,也是批评个性化的根本。因此,无论做女性艺术还是其他课题,我首先依赖直觉,很看重作品给我的第一感觉。我发现,这种迷恋,是我作为女人骨子里的贴近。这种批评观和批评方式,可能至今依然是男性话语为主导的批评圈子被看做是“女性”气质甚至是“非专业”的,但我越来越觉得这种方式对作品的贴近。这对女性艺术批评乃至中国当代艺术批评都是有意义的。

 

  宋庄女艺术家:努力想表达自己

 

  问:您对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现状有什么看法?

 

  廖:早些年宋庄的女艺术家特别少,这几年,宋庄女艺术家渐渐多起来,但也只占整个宋庄艺术家的十分之一左右。2008年我策划了《生活在宋庄・女性版》的展览,这是大部分生活和工作在宋庄的女艺术家的一次集体亮相。 本来以为她们在那儿过得还挺不错的,可能生活还成。但她们作品得到的鼓励和机会还是少,有的画得都快没信心了,有这么个展览机会她们都特别高兴,都想你能给一点意见,有个交流。五天下来,我看了70多个女艺术家,最令我感动和欣喜的是,这些女艺术家有的虽然画得不成熟,甚至不是专业的,但她们基本上都是使劲想表达自己,不管是生是熟,起码心是真诚的。

 

  大部分宋庄的艺术家是为了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而来,画能不能出名或卖钱是另一回事,女艺术家也是一样。如果说宋庄的女艺术家有什么共同特点的话,就是她们都很单纯地想要表达自己,我认为这个是艺术的根本。在我看来,呈现她们这种真实的状态比弄出几个成名的艺术家要有意义得多。我坚定地认为,这么多女孩,选择了这么一种生活方式,还努力想表达自己,这从观念上比艺术本身要重要。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