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艺术中国和西方有不同的路
0条评论 2010-03-07 09:59:41 来源:西安日报 

  女性艺术:中国和西方有不同的路

 

  问: 艺术和性别的关系,是一个老话题了。性别与艺术创作是否有必然联系?请您对中国未来女性艺术发展的趋势和走向,做一个预见。

 

  廖:艺术从根本上是个人化的,而非性别化的。为了探讨性别在艺术家感受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把女性方式这个新概念提出来谈,只是阶段性策略。其基本点有两个:其一,女性主义始终是一个社会和文化层面谈论的问题,而非生物层次,与生物性别差异无关;其二,女性主义始终针对的是男性中心话语机制及其对人类生活模式的束缚,而不是男人本身。

 

  我们讨论女性艺术时强调女性意识、女性方式,是因为这些还处于一个薄弱、不正常和必须面对的现状。艺术家首先是作为一个“人”生存在某个特定的语境中,当他真实地注视自己鲜活的生存感觉,寻求个人化的表达方式时,其生存语境中造成他与其他个体的差异自然就存在。如果她是一个女性,与男性不同的意识和方式也肯定就会呈现。女性身份不是一个自我标榜的标签,而是一种无论你否定还是肯定都无法回避的现实存在。

 

  未来女性艺术的发展趋势,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妇女解放走了和西方女性主义完全不同的路,中国有自己的文化发展脉络,无论我们喜欢不喜欢,都无法一伸腿就跨过去,或假装自己不是从这种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女性艺术作为当代文化不可回避的问题,也必定有自己深入发展和最终解构的方式。

 

  进入新世纪以后,女性艺术家朝着个性化趋势发展,不需要刻意去强调作为“女性”的不同,女性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问题就会淡化了。

 

  相关链接

 

  廖雯小档案

 

  著名独立策展人、批评家,女性艺术研究者。1961年生于北京,1987年任《中国美术报》专职记者兼编辑。1993年起成为独立策划人和批评家。廖雯是老栗事业上的同志也是老栗生活中亲密的伴侣。老栗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前卫艺术圈的教父,而前卫艺术圈是中国男权思想的大本营,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从事女性艺术研究,艰辛可想而知,所以廖雯直言:“做女性艺术批评最深的感受是孤独”。作为当代艺术圈内的名女人,她在当代艺术领域取得的成就同样可观:独立策展了“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女性方式”、“花非花”等著名展览;著有《女性主义作为方式》《不再有好女孩了――美国女性主义艺术家访谈录》《绿肥红瘦――古代艺术中的女性形象和闺阁艺术》等女性艺术研究的书籍,在当代艺术中颇有影响。
 

 


【编辑:金程】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