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回归: 现实主义展亭
劳拉•扎穆迪奥(纽约)
现实主义的本质在于它对理想的否定——古斯塔夫 •库尔贝
“现实主义展亭”是一个综合展,参展艺术家分别来自于世界各地不同地区,这些参展艺术家生活和工作在北京、柏林、广州、杭州、香港、伦敦、纽约、旧金山以及上海地区。现实主义展亭展览的题名借用了1855年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Gustave Courbet)的同名展。此外,与现实主义展亭相关的主题不仅具有历史性,同样还具有现实性。本展览在吸收了世博会的概念的基础上,其不仅与历史上库尔贝的“展亭”有历史渊源,同样,亦和上海主办的2010年世博会发生现实性关联。
如同十八世纪晚期和十九世纪法国的官方沙龙一样,当时作品的参选与否取决于作品是否达到学院水平或者是否与政治因素有关联,同样,此次上海世博会的参展国家被授权来选取公开展示的作品。诚然,这些国家不仅想通过展览来展示他们的文化,科学以及技术,同样还想通过展示经过认可的艺术家的展览品来展示自己国家的民族性。与这些官方政府的政策所不同的是,这里艺术家们并不打算探讨那些影响当今世界的棘手问题。相反,本次展览将沿着库尔贝开辟的蹊径,用艺术的方式呈现与“现实主义”有关的社会、政治问题,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锦上添花。展览中的“现实主义”作品所展示的不仅仅体现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同样也以艺术的形式来参与探讨政治热点问题。库尔贝的现实主义是对他那个时代的社会和政治而做出的前卫批评。此外,他的亭子是通过展览艺术的可能性来透视潜在的某种新见解。库尔贝的具有争议的亭子产生的影响一直到今天我们还能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感觉到,这其中就包涵了在博览会之外做另类展览的这种观念形态。这其中就包括伦敦艺术博览会(2009)以及萨尔 •伦道夫(Sal Randolph)“欧洲宣言展”(2002),当时就为艺术家在 eBay提供自由展。
本次展览之所以之所以与欧洲有关联,是因为与历史有相对应关系的一个展览,这是源自于展览起源的现代性 ,但是当代的本次展览的语境发生了变化,其语境是不断发展中的全球化。比如在中国有与之相似的已经过时间检验的1990年代早期北京东村艺术现象,虽然其先锋性和前卫性仅维持了短暂的时间。但是这种根植于艺术家的前卫精神和展览实践是与现实主义的亭子的坚定地前卫精神是一致的。但是,与本次展览不同点在于,历史上那个由库尔贝领先发起的展览是对当时现状的反对,即对于包括学院,沙龙,画廊,市场以及展览这些艺术机构的反对。
当年库尔贝的画作在1855年被巴黎世博会官方拒绝之后,他在世博会的外面建立了他的现实主义的亭子。这个历史不但是艺术实践,同样也是艺术批评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因为,在此之前,他是被制度机构以及沙龙所拒绝的,库尔贝的作品被世博会所拒绝,他的“展馆”就是对此事件的直接回应。当时对库尔贝的批评不仅是从美学上的,同样也从政治方面加以批评。因为,在当时的那个时代,现实主义是一个全然新事物,现实主义具有激进的美学风格,当时库尔贝是受到他的朋友,社会主义者以及作家的皮埃尔•约瑟夫•蒲鲁东(Pierre-Joseph Proudhon)的影响。当时普鲁东被认为是第一位无政府主义者的人,在他的左派做品《什么是知识产权》(What is Property)(1840)中树立了这种风格。普鲁东或许可以称之为法国最有代表性的激进政治的发言人,在政治哲学家从伦敦流亡到巴黎期间他结识了卡尔•马克思(Karl Marx)。事实上,马克思从书本上已经熟悉了普鲁东,因为在《哲学的贫困》(The Philosophy of Poverty)一书中,他就与普鲁东的《苦难的哲学》(The Philosophy of Poverty)进行了探讨。就是在这种激昂交锋的背景下,库尔贝的现实主义在美学上和政治上做为艺术的实践而随之产生。
虽然库尔贝的代表作是作品《画家工作室——一个概括了我七 年艺术和道德生活的真实的寓喻》(The Artist’s Studio: A Real Allegory of a Seven Year Phase in My Artistic and Moral Life )(1855) 中,但是他在其现实主义作品中体现出的政治理解以及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引来了褒贬不一的反应。现实主义所追求的是用尊重的手法描绘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群,对边缘化群体充满同情的描绘在此之前的历史是从未出现过的。连同库尔贝的作品《采石工人》(Stonebreakers)(1849),其他以现实主义手法的作品包括奥诺雷•杜米埃(Honoré Daumier )以及让弗朗索•瓦米勒( Jean-François Millet)的作品,这种新的具体现实的风格即用一种人文同情来描绘社会边缘人群的作品,这在当时是被认为是具有先锋前卫精神的。但是库尔贝选择叙述的主题不仅是关于创造某种与之前的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风格不同的东西,而是他的艺术形式上创新这种艺术实践是诉诸于他的政治理解的。也就是说,他的现实主义美学分格不仅仅是一个新的美学词汇,同样也是一种批评思潮以及政治理想。但是有趣的情况是,却是他的作品《画家工作室》(The Artist’s Studio)导致了他被1855年的世博会所拒绝。
世博会是西方现代性的许多标志中的其中一个萌芽标识。到1851年第一次世博会在伦敦落地为止,现代主义在文化、科技以及理性等领域中孕育。虽然我们不能对当时的殖民主义忽略不计,但是欧洲已处于被爱德华(Edward)所称的“东方主义”的困境中。虽然资产阶级的国际主义或许是一种全球主义,全球主义一直以来被理解为早期的对新大陆的发现。对早期墨西哥殖民进行研究的学者塞尔日• 格鲁津斯基(Serge Gruzinski )将之称之为“第一次的全球化”,此次的全球化反映了十六世纪新西班牙的跨大西洋文化交流。无论如何,世博会的确是通过世博会的国际视野标识着一个新的大都会意识的产生。
世博会的最早的前身是法国国家贸易博览会。第一次这种意义上博览会是在1844年举办的,但是,现在意义上的世博会最早是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当时是由阿尔伯特(Albert)亲王发起的,伦敦世博会是在约瑟夫•帕克斯顿(Joseph Paxton)庞大水晶宫中举行的。在延续传统的贸易博览会的的基础上,世博会变为工业革命中期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协定,这种特点的博览会一直延续到1939年。此后,世博会从仅强调工业而发生转向,转向不仅通过技术乌托邦也转向重视文化方面。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一种新的元素进入到世博会的理念,就是在工业和文化的联合之下树立“国家品牌”。“国家品牌”就是通过世博会做为平台来提升国家在国外的国家形象。这个理念加之其他的主题已经成为当前世博会的核心理念。贸易、科学、历史、文化、社会中个体性等,如何让这些因素更好融合起来以及如何在民族性和全球化之间找到平衡,这是本次现实主义展亭中艺术家作品所要探讨的问题。
展览链接: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