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斐:最有代表性的青年艺术家
0条评论 2010-04-21 13:52:41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

 

  这些年,曹斐去过世界众多地方参展,包括纽约、伦敦、巴黎、巴塞尔、伊斯坦布尔。曹斐会拿这些城市与她熟悉的广州相比。例如,瑞士的宁静山水和别墅餐厅。但她并不着迷,“广州更有意思”。因为在广州的高架桥上行驶时,路也许突然就断了,然后看到待拆的楼房荒草丛生,这种城市急剧扩张中产生的荒诞感,令她非常感兴趣。

 

  同是艺术家,她父亲记录时代变革的方式与她明显不同。2005年,她应邀参加莫斯科三年展,参展作品是以自己父亲为拍摄对象的纪录片《父亲》。

 

  2004年,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曹斐的父亲、雕塑家、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曹崇恩为邓的诞辰赶制了一尊铜像。从曹斐的童年记忆开始,他的父亲就在不断为名人塑像。从孙中山、周恩来、邓小平直到杨利伟、刘翔,雕塑的变化,是时代主流英雄人物和价值观变化的缩影。“现在做罗格的雕像了,很像。”

 

  曹斐并不喜欢父亲做的事,她觉得太主旋律了。但后来她觉得父亲的工作其实很有意思,于是她开始拍下父亲的工作。

 

  为了拍《父亲》,曹斐跟着曹崇恩,观察他如何与政府打交道,怎样跟官员交涉,如此等等。以她父亲为线索,她看到了中国基层政府机构如何运作,“形象工程”又是如何出台。“他让我想到他的工作和我所关注的当代现实是有联系的。”

 

  “我不知道他喜欢不喜欢自己所做的事情,但父亲沉浸其中,这是他的职业。”在曹斐看来,如果说她父亲是从“正史”的角度切入现实的话,那么,她是站在更为个人化的“野史”角度进行观察。“我们都在用艺术去表现社会,但完全是两个不同角度,很有意思。”

 

  《父亲》成了父亲曹崇恩对女儿最为欣赏的作品。

 

  2006年,时年28岁的曹斐获得了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最年轻艺术家奖。组委会的评语是:“曹斐的作品,从流行文化中吸取意象并使其达到奇特而睿智的风格,从而以视觉的形式呈现出当代中国城市中年轻人的情绪和社会境遇。”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