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飓风下的漆器市场现状
0条评论 2010-05-22 14:22:29 来源:艺术市场 李红娟 

\

明永乐剔红双凤莲花盏托

 

  编者按:2008年下半年,一场来自大洋彼岸的金融飓风席卷欧洲、亚洲乃至全世界经济,低迷的成交量显示:艺术品市场已不可避免地陷入这场金融漩涡。然而,漆器拍卖却逆市而上,频频创造天价,成为2008年寒冬最后一抹亮色。为此,本刊记者从漆器拍卖、收藏、历史以及当代漆器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呈现漆器市场的真实现状。

 

  2008年12月3日,香港会议展览中心聚光灯下,一件亮相佳士得拍卖会的宝物引起了众人的高度关注。佳士得中国古代陶瓷及艺术品部资深专家及副总裁曾志芬在拍卖前告诉记者,这件明永乐剔红双凤莲花盏托可谓大有来头,他是李氏家族最著名的漆器藏品之一,流传有序,更大的亮点在于盏托内有乾隆皇帝的御题诗,拍卖前估价高达3000万港元。

 

  3314万港元:揭开天价成因

 

  这件盏托以2000万港元起拍,经过多轮竞价,最终以3314万港元成交,据知情人士透露买家是一位经营化妆品的中国台湾人士。那么这件盏托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呢?

 

  首先是由这件盏托的工艺决定的。这件盏托使用的是漆器工艺中最为复杂的雕漆工艺,在各种漆器工艺中,雕漆的工序最多,制作周期最长,艺术表现力最强,它使漆艺由平面艺术发展为浮雕艺术,从而达到一个更高境界。雕漆工艺起始于唐宋,兴盛于元明,在清朝末年已经失传,在元朝及明初工艺最为高超。据记载,明朝永乐年间,在北京设立了果园厂,由元朝漆器名家张成之子张德刚负责,专门制作雕漆漆器,在这其中,大多数又是剔红漆器,专为宫廷使用。乾隆皇帝曾经作诗赞誉:“果园佳制剔朱红,蔗段尤珍人物工。无客开窗眄秋字,携童持杖听松风。细书题识犹堪辨,后代仿为究莫同。三百年来此完璧,文房思古念何穷。”可见,在乾隆时期,已经没有这么好的工艺了。

 

  其次是由于它的器型决定的。盏托,又名茶盏,是中国古代的茶具。据《资暇录》卷下记载:“始建中(780-783年),蜀相崔宁之女以茶盅无衬,病其烫指,取子承之。既啜而盅倾,乃以腊环子之央,其盅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人人为便,用于代。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致百状焉。”唐代李匡义认为盏托最早出现于唐代,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喝茶时防止手指被烫而设计的。明清散茶流行,品饮方式的改变也带来了茶具的一大变革,壶泡法以及盖碗撮泡成了最主要的冲泡方式,盏托的使命也为之一变。三托盖碗成了当时的风尚,既增加了茶盏的保温性,使之更好地浸泡出茶叶中的茶汁,同时增加了茶盏的保洁性,可防止尘埃侵入茶盏。品饮时,一手托盏,一手持盖,并可用茶盖来拂动漂在茶汤上面的茶叶,更增添一份喝茶的情趣。盏托的材质也更加丰富,有陶瓷、漆木、银质、锡金属等,而剔红则是个中翘楚,专为宫廷使用。目前明代永乐年间盏托仅存三件,故宫博物院有一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一件,这是流落民间的最后一件。剔红盏托,体现了中国漆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完美结合,价值不言而喻。

 

  再次是由这件盏托的出身决定的。俗话说“出身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艺术品也是如此。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见证这一竞拍过程的杂项专家夏更起在电话中告诉记者,这件盏托之所以能在经济危机这种大环境下拍出天价,除了它是永乐年间,本身艺术性高,更为重要的是盏托内侧书有乾隆1781年所作的御题诗,这是在世的剔红盏托中唯一的一件。乾隆皇帝对古代艺术品的偏爱,人所共知,他经常会在这些艺术品上留下自己的印记,这往往也使艺术品身价倍增,因为乾隆皇帝本身就是金字招牌。



 

 


【编辑:张辉】

编辑:张辉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