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华裔建筑师林璎:设计物种灭绝主题纪念碑
0条评论 2010-06-05 10:21:44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风景里长出来的作品

 

  上世纪40年代,林璎父母由中国举家迁往美国,在俄亥俄州一片竹林深处安家落户。林璎常常在林子里远足、骑车,享受亲近自然的融融乐趣。“当时,俄亥俄州一片很大的湖区着了火,后来的清洁能源法案、濒危物种保护法案等都对我产生了直接影响。”

 

  环保早已深入林璎的生活。大约25年前,她就开始在设计中使用可持续、可回收的材料,“建筑不是要变得环保,而是选材上必须环保,这是对环境的义务。”工作中,她贯彻环保原则,为自己项目中的任何碳排放购买碳抵消;她对自然的信仰表现在选择的项目上,她曾参与纽约布朗克斯一家废纸回收厂的设计,建成后,这座工厂每天可回收几十吨办公用过的废纸;此外,她还担任国家资源保护委员会理事职务,同时也是能源基金会的董事会成员。

 

  “我觉得我的一生是因为热爱自然而存在的。我希望自己的工作是对自然环境的感应,在其中工作,而不是试图去征服或统治自然。当年设计越战纪念碑,当我知道建造地点是公园,就希望保持公园的完整性,建造纪念碑时,我们没有砍过公园里的任何一棵树。”

 

  林璎2006年的装置艺术展“系统风景”深受好评。作品《2x4风景》是由5万多块2x4英寸“积木”(由可循环建材木料砍削而成)自地面堆砌起来的硕大隆丘,随着光线和视角的变换,这个耸立达10余英尺高的人造室内山,像是迎面吞噬人的大波浪,气势雄浑。享利艺术馆馆长理查德·安迪斯赞叹道:“林缨有种非凡能力,她可以用简单的方式、自然的材料传达出复杂而诗意的情境。自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个人对大自然的力量和形体结构的热情。”

 

  林璎说,她花很多时间从飞机上凝视外面的风景,“在岩石构造、冰川、水纹图案、日食,以及地球的航空和卫星图像中找到灵感。”

 

  除了将“风景”带入室内的庞巨装置,她还创作各种小型雕塑。沙滩球状的“弃物小行星”(2009)由捡来的数千枚塑料瓶盖组成,使观者对这个世界过量的碎片残骸感触至深;源于地形和自然现象启发的“月相”、“雪崩”(1998)等作品,无不体现出深沉的宁静之美,仿佛传递着对大自然的无声敬意。“我的作品力图模仿地球上的自然形态。”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