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明:一场与艺术无关的资本豪赌?
0条评论 2010-06-12 13:17:11 来源:新京报 作者:李公明 

  黄庭坚《砥柱铭》天价拍卖

 

  在当前中国艺术品天价合理一片欢呼声的背后,是否正上演着一场必将越演越烈的与艺术无关的资本豪赌?艺术品与市场价值的关系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再环顾左右,看看持“合理论”的都是哪些人士?

 

  当黄庭坚的书法作品《砥柱铭》以总价人民币4.368亿元拍出,当预测中国艺术品的天价时代正急速到来的声浪震天响起,当真正的书法艺术研究者和爱好者反复质疑这个天价的合理性,提出和思考上述问题应该也是合理的。

 

  我相信黄庭坚的艺术真迹具有希世的价值,也相信“未来也许会更贵”。但是,对于天价现象的思考却不可以止步于此,因为在黄庭坚之外还存在着太多的因素,而在那些因素中许多是与黄庭坚没有半点关系的。说竞买者的行为是源于对艺术品内在艺术价值的热爱,或者说他们深深地认为收藏艺术品代表着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不能说没有这种可能性,问题是他们之中有多少人会真的如此扪心自问呢?

 

  似乎已有很多专业人士都说过:在房地产和股市相继疲沓之后,由于看好人民币升值前景,热钱会大量涌入艺术品市场;以目前汇率竞买艺术品,当人民币升值后再抛出,既赚到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收益,同时又可以赚到艺术品价格上涨带来的价差。因此,认为在中国艺术品天价现象和天价合理论的背后存在着一场联手进行的资本的豪睹,从逻辑上说是完全有道理的。另外,有一些圈内人士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有些买家显然不是原来圈里的人,新面孔不断出现和电话委托有所增加,这些显然都是伏击人民币升值的热钱潜入艺术品市场的特征。因此,艺术品拍卖会的总成交额飞速上升和作品天价屡现刷新就是并不奇怪的。其实,这种逻辑和现象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也早已有人谈过。问题是,这种声音与“天价合理论”相比,可能是由于缺乏某种强劲的利益动机而相对要微弱很多。

 

  热钱的来源按业界的形象说法是既有“外贼”也有“家贼”,“外贼”是伺机涌入,“家贼”则留守寻找机会,而人民币的升值和短期“快进快出”的投资行为就是热钱最大的豪赌机会。假如真的是一场热钱的资本豪赌,这热钱的“身份”是否也有可疑之点?所谓“身份”,或许也会涉及到这钱究竟是谁的——— 其实应该更准确地说,是谁并不重要而且外人也管不着,关键是这钱究竟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相信我们从生活经验中都有这样的体会,最豪爽的花钱常常都是花别人的钱。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