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川美毕业展:提供更为宽泛的感知与观看视角
0条评论 2010-06-24 10:19:06 来源:搜狐博客 作者:于千

\  


  近几年,由于观念影像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发展,在学院艺术教学中也被或多或少的提及,更有美术学院专门成立了相关的系科进行系统的教学和研究。在本次“开放的六月”展览中,我们不难发现许许多多的影像作品。其中,川美油画系2010届本科生、年轻艺术家陶辉的影像作品《蒙古症》,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异域气质与神秘的精神气息,引人注意。在艺术家整个的创作和拍摄流程中,扮演者并不完全明晰自己角色的整体性,包括对白、场景设定等等,更多的具有即兴表演的成分。和我们惯常思维中的影像作品不同,即兴达到的效果就是真实生活化。在艺术家的心中,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少数民族情节,这或许与我们广泛的汉族生活情节相比,多了一份陌生和难以言喻。影片中接连不断呈现的一个异装的少数民族男子,他的行为举止看似具有一定的情节性,而场景设置的切换却又给观众带来了模棱两可的想象空间与探讨余地。作为主角,异装的男子穿梭在现代社会中荒芜的边际,那些视角中的场景已经无法让我们联想到钢筋水泥的森林与人潮涌动的城市,这种环境现代性的缺失造就了人物以及行为主体的备受关注,作为内心深处的情感缩影,艺术家的影像将人物的行为更加纯粹化,模拟了亦虚亦实的生活境界。这种独特的体验,让更多在现代社会中籍由经历和生活的琐碎而疲惫不堪的人们,一种返璞归真的精神提升。
  
  前几年开始火爆异常的川美“卡通一代”,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形成了一股风潮,持续至今并开拓出“动漫美学”等学术与观念的探讨,诞生了熊宇、陈可、高瑀、郝朗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中青年艺术家。这其中有褒扬、也有贬低,在评论家的观点阐述中,作为艺术爱好者能够感知到不论是乐观或者极端的评价,“卡通一代”的影响力依然不容小视。今年的川美毕业展“开放的六月”中,虽然作品的题材涉及到更多的领域,但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卡通题材的影响力与卡通风格的艺术作品。年轻艺术家、油画系2010届本科毕业生金浩钒的系列作品占据了一整面墙的展示空间,大小不一的画幅构成了错落有致的搭配和层次。作为1980年代末期出生的艺术家,可以说卡通这一主题伴随着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成长岁月,题材能够达到共鸣,但也为作品的呈现提供了广泛的背景支撑,以至于在当下瞬息万变的视觉更替中,卡通这一主题似乎对观看者来说,产生了一种审美的疲惫期。同样,这种疲惫也为艺术家的创作带来了这样或那样的顾忌。艺术家金浩钒却依然坚持了这种表现手法,“我使用这种创作手法是因为擅长,在创作中处于一种很自然的状态。”艺术家这样陈述自己的作品创作动机,通过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天真的状态以及我们难以觅集到的时光记忆,些许的惊喜不断从大大小小的绘画中流露出来,在不经意间引发了同时代生活的人们对共同岁月的纪念。对于前辈卡通风格艺术家风格与图像的影响与制约,金浩钒同样认为这些因素在进行本次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带来过一定的枷锁,在自我意念、情感与视觉经验的综合平衡下,最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依然是艺术家富有独特个性与风格的作品。与绘画同时展出的,还有艺术家精心制作的动画剪辑,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介于1980年代与1990年代之间的这一批年轻艺术家,晚于集体时代至上的长辈人所承载那个时代的职责,也并非与“90后”那般无所顾忌的宣泄和张弛。这种中间状态反而更加难以用几句简单的概述性语言去描述和阐释。在成长的岁月轨迹中,舶来的流行文化不断刷新着我们这一代艺术家的视觉世界;同样,一种对于经验和记忆的顾及却也无法完全将我们抽离出教育与时代的影响和制约。在本次川美“开放的六月”毕业展中,这一股新兴力量观察周遭、体验生活、感悟经历的记忆融合在精彩多样的作品中,不能单纯的说是成熟或者稚嫩,这些情感来源于他们真真切切的人生旅途,也为我们这一代人感知和观看生活提供了更为宽泛的视野。
  
  (作者于千,供职于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市场部,担任艺术编辑与艺术推广工作;并兼任《艺术当代》杂志北京地区撰稿人。)
 

 


【编辑:阿森】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