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年5月9日上午
地点:重庆沙坪坝赵晓东工作室
谈话人:管郁达、赵晓东
赵晓东的工作室位于重庆沙坪坝的一座山上,周围全是菜地。远处可见一座观音庙和据说是抗战时期陶行知他们办学的一座房子和博物馆。这样的景观在重庆很常见了。我跟艺术家气喘吁吁地爬上他那间工作室时正好是中午,天气热得要命,我们边看画边聊天,谈话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展开的。
管郁达(以下简称“管” ):这个观音庙有多长时间了?
赵晓东(以下简称“赵” ):不记得啦,很长了吧。
管:你这个地方风水太好了。
赵:还行吧。这边是抗战博物馆的两栋老房子。我以前的这些作品画的是摩托,在草纸上画的,是做创作时候的小稿子。草纸有一种土土的感觉,和油画颜色的那种矿石的感觉结合起来很有意思。这一组是《年猪》,这组是《春运》。
管:从题材上看,你的作品和重庆有很深的渊源。
赵:对,很深。
管:昨天我们说到李占洋的雕塑,他的创作方式是一种带点社会学、人类学景观的描述方式。因为他是东北人,他到重庆后在视觉上有一种很震撼的东西,一下就爆炸了。你在重庆这么多年,你是怎么考虑这些问题的?
赵:我最初画一些卖完菜很快乐地回家的农民形象,有些宗教意味的仪式感。那些是最早的了。去年八、九月份以后我就觉得不应该再画单独的,某一个人的形象,因为我们已经不是处在那种英雄主义的时代了,应该尽量走一种平民化的图式。
管:对,像这些画,还有这件雕塑,我的感觉还是有一些宗教性的图式在里面。
赵:对。
管:这些人物的姿势让我想起,比如说像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绘画中的亚当、夏娃等等。
赵:那是最早的一张画,参加了上海青年美展。这幅画里面是有一种宗教感的隐喻,后来的创作慢慢地从这种隐喻中摆脱出来,重庆社会生活的发展,这么多年来变化很大,有一些让我非常感兴趣的东西。我看了一本书,叫《百年中国》,全部都是图片,很多年以后,一些人翻起来都不知道里面这些东西是怎么一回事了。比如说春运,以后就越来越不会那么拥挤了,当时各种各样的人都在排队,实际上是一种移民、大迁徙。我想把这组作品全部摆在一个墙壁上,不像高小华以前画的那种,而是一种观念现实主义的,用一些观念的来反映我对现状的认识,我想尽量画一些我想表达的东西。
管:其实画这样题材的人也不少,像你说的高小华是比较早的,他的叙事是那种宏大的,带有英雄主义情结的。而且他是知识分子的眼光,他是以知识分子的身份来看底层的,我感觉还是有一种优越感,就是知识分子的精英心态。你的东西呢,我觉得是想以一种平视的眼光去拉近对象的距离。
赵:一直以来很多朋友都叫我换一个工作室,因为这里比黄桷坪少了一些艺术圈里面的东西。我住的这边都是那些农民工,早上7、8点就去打工了,晚上才回来,然后吃点肉,夹块猪耳朵之类的,很有意思。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