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江波讲新媒体:新媒体拓展了艺术的发展之路,丰富了艺术语言的内涵,创造了艺术与科学的文化新形态
金江波是目前国内最早参与新媒体艺术创作与实践的艺术家之一,也是为数不多的从事新媒体艺术教育的教师之一。“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实从古就有。”说起新媒体,金江波侃侃而谈,深入浅出地给记者讲解起来。从传播学来说,新媒体是信息传递的新媒介。而在艺术学领域,新媒体是不同科技、不同材料、不同专业整合而成的创作媒介,是艺术在信息社会中最体现时代特征的一种艺术语言。新媒体之“新”,是相对而言的,在古代,当人们还在竹简上记录信息时,后来出现的纸张就是竹简的“新媒体”;当印刷术出现,信息开始进入大量复制时代时,相对于纸张手抄式的传播方式,印刷技术就是一种新媒体;当照相技术出现,相对于绘画而言,照相机也是一种新媒体。“艺术发展至今,在不同的时代都会面临着新的生长机遇,而新媒体恰恰激活了艺术的新生命基因,为艺术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方向。”金江波这样概括新媒体与艺术的关系。
作为艺术家,金江波推崇一个理念: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为艺术提供了巨大的资源,艺术家要介入到社会发展的现场,来解剖当下的社会现实,让艺术成为历史文献的一种文化功能,这对当代文化研究提供一种艺术视角。以此为引导,金江波的摄影作品、新媒体艺术作品更多地指向社会,指向新闻现场,反映巨大的社会变迁,反映社会生态的演变。与新闻的客观纪录相比,金江波所倡导的艺术对现实的立场,是建立在客观之上的主观再现,这种再现融入了艺术家的主观思考与当时的价值取向,不但具有新闻性,更带着文化与艺术层面的反思。
把艺术思考融入到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中,金江波创作出了许多极具影响力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金江波主动借助科技等手段完成艺术创作,并立足新闻现场进行思考。2004年,他设计了《友谊井·第三只眼》系列作品,借助当时先进的网络实时影像传播科技,连通了上海和挪威奥斯陆,连通了成都与法国蒙特利埃,仿佛是给地球挖开一个相互贯通的“第三只眼”,洞两边的人可以通过井中多媒体影像来互动交流。艺术,用独特的方式见证并记录了中外友谊。2008年创作的多媒体装置《天啦,你去聊吧》,直指网络聊天生活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一个心力交瘁的硅胶做成的“人”趴在一个电脑屏幕上,屏幕上显示着网络聊天的页面,“人”脸上还在不停地抽搐。“人”的头顶,还有数个电脑屏幕悬于窗口,屏幕上聊天还在继续。2008年,金江波的摄影作品《经济大撤退——东莞现场》入选第三届连州国际展。这组作品,将镜头对准了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等各种方面因素造成的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当下南方很多资本经受不了经济结构的剧变而撤离‘现场’,而撤退后的现场是有那么多的痕迹与可供考古的价值留在那里。我用宽幅的摄影来记录和拍摄这些地方,这些巨大的厂区,是中国三十年来最典型的经营单位,是特有的现代中国景观,现在伴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格局的转变,这些过程成为历史的一刻,而它是值得艺术家去追溯的。”金江波这样阐释这组作品的创作意图。
编辑: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