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上海世博:艺术家必须在了解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计算机科技、物理知识以及材料科学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更多符合未来社会的艺术作品
在上海世博会中,金江波参与了历史博物馆历程厅、湖南馆的设计,并主持创作了多媒体秀《海宝来了》。
158年的世博会历史,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展示?金江波和他的团队动足了脑筋。他说:“世博会博物馆是有关世博历史、展现人类文明进程的场馆,但它又不是一个纯粹的博物馆,因为有关世博的文物、文献的收集、运输等相当困难,而且,现代博物馆面临着现代展呈理念与传统展示设计之间的差异。随着新媒介的发展,现代的博物馆以主动式、体验式、互动式的参观为主。基于这两点,我们决定以新媒体的方式再现历史,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光辉与魅力。为了达到“人在史中游”的效果,金江波利用了多种媒介,以影像的魅力展现历史。历届世博的经典符号,通过抽象的再现,体现出“人类创意、创造和创新摇篮”的历史脉络。金江波独具匠心的设计,赢得了参观者的好评,也得到了国际展览局主席皮埃尔的高度评价,并将该馆认定为历史上惟一有关世博会本身的博物馆。
世博会湖南馆的总设计师是金江波在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金江波在他的带领下参与了设计工作。该馆以都市桃花源为主题分为一个立体影院和自然、人文、理想三个方面。外观设计上,采用当今最先进的双莫比思环造型,循环滚动,使环上投影影像能够全景流动变化。
作为艺术总监、总设计,多媒体秀《海宝来了》是金江波在2010上海世博会的得意之作。世博会浦西园区江南广场1号船坞,被改建成园区内惟一的下沉式剧场。船坞墙体是70米长的大屏幕,底部也是一个15米宽的多媒体大屏幕,在历史文化老建筑中形成一个多媒体虚拟影像包围的立体表演空间。充分体现了勤俭节约的理念和尊重民族文化根基的良苦用心。《海宝来了》的观众主要是儿童,以“海宝”为主角,用多媒体技术整合真人表演的方式,带领观众畅游世界文明古迹,领略当代城市璀璨文化。在空中、墙面和地面三维立体空间用激光技术和投影技术与观众进行奇妙互动。
能够有机会亲身参与到世博会之中,对金江波而言,是一个展示自己艺术成就和艺术理念的舞台,也是学习各国先进文化和科技理念的平台。“世博会是一次科技与文化的盛会,作为中国艺术家能参与到这次盛会中,是我的幸运。在这个平台上,我把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思考,结合自己的研究,全心全意、尽心尽力地进行展示,做得好不好,我自己评价不合适,还是要观众和同行来评价。”金江波说。同时,他也自豪地表示,像他这样既能做坚持纯粹艺术创作,又能“入世”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艺术家不多,坚持为社会大众创作出更多的作品,也是一个艺术家的社会责任。
艺术不分国界和民族,世博会是一个开放的平台,金江波把自己放在世界的大背景下审视自己。对他来说,世博会是一个学习窗口。首先,国外很多场馆的设计理念值得学习,比如英国馆,由一个种子的概念延伸,比如德国馆的科技理念,这些场馆的理念与价值的传达都很完整。从理念走到设计,国内的设计师还略有不足,这次就是很好的学习与借鉴机会。其次,世博会中用了很多的新型材料,这些材料本身就体现了科技的发展。这些新的理念、科技给金江波带来了崭新的思考:“现在进入了一个跨学科的艺术与设计创作的机遇之中,艺术家再也不能把艺术本身的问题作为研究的方向,必须在了解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计算机科技、物理知识以及材料科学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更多符合未来社会的艺术方式。”
“艺术要创造新的概念,要引领文化发展。我们现在面临着如何去引领艺术发展的问题,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艺术、科技不是一种恋爱的关系,而是联体婴儿,是一体的,这样才能探索出崭新的艺术方向,构筑艺术全新平台。”金江波的这番话,是对艺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其社会功能的思考,也是对艺术与媒介的相互关系的思考。我们期待着金江波的作品能够在不久的将来落户玉环,为家乡人民带来艺术与科技的双重享受。
【编辑:李璞】
编辑: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