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经验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为了合理保护地震遗址,为灾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委员会组织开展了“汶川地震遗址保护与纪念场馆建设规划”咨询项目,并于2008年8月至9月组织了10余位院士和专家对汶川、都江堰、北川、什邡和青川等重灾区进行综合考察、访问,并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座谈。专家组在充分收集已有资料和现场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召开了院士专家咨询会,对该地区地震遗址选择、保护区布局、保护区规模和保护区建设等相关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完成了相关咨询报告。
报告介绍了国内外在地震遗址保护及纪念场馆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功经验,包括:重点突出地震自然现象的科普教育,展示典型活动断层的地质剖面和地表破裂现象;重点选择数量和规模较小的有代表性的震灾中损坏的房屋和设施作为地震遗迹加以保护,而不是将大范围地震毁损建筑物作为保护和纪念馆;将地震遗址保护与教育、科普、旅游有机结合;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修建展馆、妥善保护实地地震遗迹,开展地震情景体验活动,将地震灾害所形成的自然景观转换为社会记忆的人文景观,提升地震纪念场馆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报告认为,汶川地震遗址保护建设规划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其一,规划建设的地震遗址纪念(场)馆数量偏多。地震灾区县市政府从纪念和发展旅游的角度出发,提出在各自的区域内建设地震遗址保护区和纪念(场)馆,据不完全统计,已初步规划拟建20多处,其数量偏多,造成保护内容重复,无法突出每一个保护区的保护重点。其二,规划建设的单个遗址纪念(场)馆规模偏大。目前规划建设的地震遗址纪念(场)馆普遍规模偏大,例如汶川县规划将原映秀集镇的一半作为地震遗址保护区,北川县规划将原来的北川老县城和新县城全部进行保护。如果规模过大,需要保护的地震建筑物遗址数量相当大,从而导致保护区内的维护和运行成本过高。其三,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地震遗址缺乏有效保护。地震后,缺乏对一些有典型意义的地震遗址的有效保护,很多有保护价值的地震遗址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例如具有很高研究与科普教育价值的虹口地震断层剖面由于震后雨季的日晒雨淋使断层剖面大面积侵蚀脱落,断层擦痕变得模糊不清。其四,保护重点不突出,保护类型单一。世界上几乎所有地震遗址纪念(场)馆都以地震断层活动遗迹为主题,辅以具有典型教育特征或纪念意义的地震损毁的建筑物遗迹。汶川各地的保护区规划偏重于因地震而破坏的建筑物的保护,而缺乏对地震活动遗址和次生地质灾害遗址的有效保护和重视。报告就有选择性地保护汶川大地震遗址,建设有全国性乃至全球性影响的集地震科考、学术研究、科普教育和灾难纪念为一体的汶川大地震遗址纪念(场)馆,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上述两个方面,为舟曲灾害遗址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编辑: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