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灾害遗址博物馆可借鉴以往经验
0条评论 2010-08-20 15:29:58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汪建根

全程征集,全面参与

 

汶川大地震后一个月,成都民间收藏家樊建川就利用一个尚待修建的框架性建筑,第一个在全国建起了地震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展出5000多件地震实物。2008年下半年,他又利用一栋已有建筑,开始修建一座永久性的“5·12”汶川大地震博物馆。博物馆占地5000多平方米,以日记形式,将大量从灾区收集到的物品,陈设在一处形如废墟的该建筑中。其中,有在灾区使用过的话筒、永远停止在14时28分——地震发生那一刻的座钟、地震中压坏的汽车等。在灾难发生之后很短的时间内就启动博物馆的建设,并将文物征集工作贯穿救灾以及灾后重建的整个过程,这是汶川地震遗址博物馆建设给我们提供的一条重要经验。

 

其二,汶川地震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坚持发动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参与地震遗址博物馆建设的主体,既有政府部门,同时也有民间力量。比如,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汶川博物馆是由广州市对口援建的项目;而汶川大地震博物馆则主要由民间力量来建设,该博物馆中许多藏品来自集体和个人的无偿捐赠,如武警成都消防支队使用过的消防车辆和企业家陈光标救援队的重型机械和车辆。另外,一些为人们所熟知的与汶川地震有关的物品,如吴加芳背亡妻回家的摩托车、“可乐男孩”的可乐罐、教师范美忠的眼镜也被收入地震博物馆中。在废墟中被埋36天依然存活的小猪“猪坚强”获救后就一直生活在建川博物馆,体重增加到400斤。注重藏品的全面性与丰富性,是民办博物馆给我们提供的又一条经验。

 

民办博物馆的做法也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的肯定。他在赴四川考察汶川大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和博物馆建设工作时表示,在支持非国有博物馆经济运转的同时,要进一步重视和发掘非国有博物馆的社会效益。非国有博物馆要借鉴百年来国有博物馆发展取得的先进经验,创新管理体制,集社会各方面力量为之服务,充分保护和利用非国有博物馆的大量文物藏品,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展示水平和藏品研究水平。

 

这些经验对于舟曲建设灾害遗址博物馆不无裨益。

 


【编辑:李璞】

编辑:李璞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