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彦:对“人生如戏”的一种“日常颠覆”
0条评论 2010-09-07 10:40:59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杨小彦

在和庞茂琨聊及他最近一批油画创作时,我引用了一句老话,叫“人生如戏”,来形容庞茂琨的努力。“人生如戏”,这确是一句老话,了无新意。但我以为,恰恰是这所谓的了无新意的老话,在一种新的、似乎是无意义的形象当中,却生发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意思。我的确不能说庞茂琨在画“人生如戏”,尽管他试图在营造一种类似戏剧般的氛围,并在这一氛围中表达他对人生的一种悲喜交集的体验。庞茂琨的做法是相当有趣的,开始时他通过一种基本上无意识的方式,在电脑上寻找一些奇异的图像,然后把这些图像描绘在画面上,按照某种超现实的原则进行组合,并敏锐地保留其中的荒诞和冲突,使画面在一种统一与分裂当中跳跃。你很难说庞茂琨这一组作品的人物之间有逻辑性,但你又不能断定他们是非逻辑的,这包括庞茂琨笔下的奇怪的动物。粗看时,我们会认为画面中的动物与人物之间有一种隐喻式的关联,细看之后,又觉得这一关联是一种假动作,一种戏谑,一句玩笑,从而达到破坏最初感觉的目的,破坏所谓的“人生如戏”这样一个错觉,从而揭示隐藏在这句老话背后的、因而更深入的现代性所带来的日常颠覆。如果我这个观感是符合作品的逻辑的,那么,我以为庞茂琨的这批新作的主题就昭然若揭了,那就是“日常颠覆”。   

 

庞茂琨正是从一句“人生如戏”的老话开始,而达至对“日常颠覆”的理解,这一“日常颠覆”正是荒诞本身。庞茂琨的荒诞还有一个他所习惯的方式,他是通过看似画得很认真的方式来实现一种荒诞的穿透力,从而让“日常颠覆”成为观看事实。

 

从油画本身看,我相当理解我们这一代画家。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时,年轻的一代油画家大都迷恋过古典油画技法,尽管那时我们可能还不太清楚这个所谓技法是个什么东西。一旦经过月积日累的训练以后,大致上掌握了类似古典油画的技法以后,有了看似令人满意的描绘方式,就完全丢不开了。不仅丢不开,而且还不断地在炫耀,去告诉别人自己是多么地写实,是多么地古典。其实,仔细看一下这一类画家的作品,就会发现,他们基本上只能画某几样东西,比如某种表情、某种光线以及某种姿态的美女,只能用某种明暗法、某种色调画某种以为是古典的情调,结果就僵化了,死了,成了一种高级行货。这是所谓古典或者所谓写实油画要警惕的倾向。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觉得庞茂琨具有特殊的意义,他拒绝这一伪古典的倾向,因为他非常清楚,从油画描绘来说,所谓古典是我们生造出来的一个风格概念,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油画与现实对接,如何让表达变得更有品味的同时,又更加地具有个性,具有一种属于油画这一画种才会有的气质。这不容易,但庞茂琨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一直走到今天,走到用一种深度的描绘去表达他的“日常颠覆”。

 

庞茂琨的新画之力量正在于其中所隐含的“日常颠覆”,这表现在他的描绘与构图上,表现在其中的颇具荒诞性的物象组合上。套用一点语言学的概念,庞茂琨的油画包含了一种隐喻性。由于表面看似精确的描绘与超现实的组合,这造成了他所制造的隐喻性是反符号的,是不能随意归类的,在观看上有暧昧的,从而形成了意义上的张力。这使庞茂琨的作品有一种难以言明的复杂性。这大概是庞茂琨所求取的一种风格。

 

这也同时说明,一旦庞茂琨认为目前这个题材已经完成,这样一种颇富内部张力的构成已经结束,下一步他将会画什么呢?我大概可以有所肯定的是,他希望再找到一种新的颠覆方式。那种方式是什么?拭目以待吧。

 

2010年7月20日

 

文章系在数次与庞茂琨谈话纪录的基础上改定,广州祈福新村

 

 

 

 


【编辑:张桂森】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