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塞尔身体语言”展内容及艺术家介绍
0条评论 2010-09-27 16:20:15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摄/拉娜-曼内斯

\

美术馆外宣传栏

 

安妮-特丽莎-德-克斯梅克简历

 

80年代早期,开放的艺术环境给舞蹈艺术提供了迅速发展的可能性,20岁的安妮-特丽莎-德-克斯梅克创作了她的第一件作品《阿什》。由于曾经在由莫里斯所创立的瑜伽契合法舞蹈学校进行学习,安妮对舞蹈产生了全新的理解。1981年,她来到纽约大学悌西艺术学院学习,有机会接触到最前沿的美国后现代舞蹈。

 

这种影响明显体现在了她的第二件作品《绷带》之中。这个配合着斯蒂夫-瑞奇音乐的四段式舞蹈在1982年得到广泛好评,改作品展现出了重复性和后现代韵律的特点。一年之后,这个年轻的编舞者又一次带着她充满力量的作品《罗莎舞罗莎》给观众们带来了惊喜。这个作品同样也是罗莎舞蹈公司的第一部作品;四位女舞者——安妮-特丽莎-德-克斯梅克、米歇尔-安妮-德-梅、文代池田和娜丁-格纳斯——是这个公司的元老。1983年她顺理成章地组建了自己的罗莎舞蹈公司(代表“罗莎舞罗莎”)。由提耶德-德-梅和彼得-凡米什根据创新性编舞所创作的音乐成为了舞蹈背后强有力的推动力。这种音乐和舞蹈的之间特殊联系此后一直出现在安妮-特丽莎-德-克斯梅克的作品之中。

 

自《罗莎舞罗莎》开始,安妮陆续推出她的新作品,每一次总是出人意料。在最初的几年中,在布鲁塞尔卡尔剧院导演雨果-德格夫的支持帮助下,变化迥异的作品层出不穷:1984年优雅的《伊兰娜的咏叹调》;1986年的《巴尔托克∕旅游札记》;1987年的戏剧《颓废的运动/美狄亚材料/景观》,同年,《小宇宙-纪念碑自画像》,《帝国和莱利(肖邦也包括在内)/温柔流畅的运动,垮多第4号》。

 

1988年的《奥托内,奥托内》是她第一部大型舞台舞蹈作品。前奏中紧凑的对话展现了一种带有独特巴洛克风格的新美学概念。1990年安妮创作了《斯特拉》——一部“女性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她个人与伴舞者的配合达到了顶峰。同年,《阿赫特兰德》也上演了,它由乔治-李盖蒂和尤金-伊萨依作曲,并在舞台上进行现场伴奏,,安妮把舞台上的这群演奏者也纳入视觉因素中,与舞者融为一体。

 

另一个类似的与音乐相关的舞蹈是1992年的《ERTS》,所不同的是,在这个舞蹈中录像机成为了另一个重要元素。不仅如此,因为音乐是现场表演的,《ERTS》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作品。1992年,由于伯纳多-福克鲁尔的邀请,罗莎在布鲁塞尔的拉蒙奈剧院开始了为期15年的常驻表演。在这个新的环境下,安妮-特丽莎-德-克斯梅克为自己设立了三个目标:强化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创作一套保留舞剧以及在比利时开办新的舞蹈学校,以填补自1988年起手语舞蹈学校在布鲁塞尔的消失所留下的空白。

 

自那时起,安妮-特丽莎-德-克斯梅克的作品在国际国内都得到了认可。1982年,她被邀请在亚维侬艺术节著名的“前庭”内首演莫扎特咏叹调——《欢乐的来由》。同年,彼得-格林威在根特歌剧院的前厅拍摄了《罗莎舞罗莎》,为了登上荧屏舞蹈进行了重新编舞。1993年,荷兰艺术节成为了安妮施展的舞台,在这次艺术节上,她重新上演了几部保留剧目,并首演了《托卡塔》。

 

 

和希尔瑞-德-梅合作,连同冲击剧团一同创作的《剧院眼》于1994年在布鲁塞尔库斯特艺术节上演。它创造性地表达了“超越死亡永恒之爱”的主题,编曲复杂,并在同年首演。“永恒的爱”标志着安妮舞蹈艺术上的又一个飞跃,从原本的为编舞者自身设计合适的舞蹈语汇,发展到为特定的表演舞者度身定做。随着舞者的增加,舞蹈语言转变地更为成熟和统一。

 

1995年,安妮为“申贝格项目”创作了《净夜》。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该作品中许多元素又被进一步发展,出现在作品《伍德》中,这是一个三段式作品,分别为贝尔格、肖邦和瓦格纳的音乐进行了编舞。同年,罗莎舞蹈团和比利时拉莫妮国家歌剧院联合创办了国际教育项目P.A.R.T.S,即比利时表演艺术研究和训练工作室,由安妮-特丽莎担任总监。在为期三年的教育课程中,学生们将学习主要的舞蹈技巧。与众不同的是,该课程同时注重学生关于音乐和舞台表现的修养,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纯粹的学习环境。

 

1997年底,德-克斯梅克又一次将她对音乐的喜爱在作品《不久之前》中表露无遗。作品结合了马格尼丝-林德伯格,约翰-凯奇,亚尼斯-可耐吉斯,史蒂夫-瑞奇,皮埃-巴塞罗米和希尔瑞-德-梅的共同创作。1998年,艺术家将这种对于音乐的探索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发展。她导演了她的第一部歌剧——《巴托克的蓝胡子城堡》,而在《鼓声》中,她又一次运用史蒂夫-瑞奇的音乐作为其充满力量的舞蹈语言的基调。

编辑:李璞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