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塞尔身体语言”展内容及艺术家介绍
0条评论 2010-09-27 16:20:15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摄/拉娜-曼内斯

\

媒体见面会

 

罗莎舞罗莎

 

安妮-特丽莎-德-克斯梅克

 

1983年安妮凭借《罗莎舞罗莎》在全球引起了轰动。此作品在布鲁塞尔国际艺术节上初展,同时也标志着罗莎舞蹈工作室的正式成立。画面中四个罗莎舞者都曾经学习过印度瑜伽契合法。《罗莎舞罗莎》音乐由亨利-德-梅伊和彼得-维美创作,随着舞台舞蹈的脉络一同行进。整个作品分为五大部分,所有音乐和舞蹈都始终恪守不断重复和极简原则。

 

《罗莎舞罗莎》同时被拍摄成同名电影,运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一种是抽象不具涵义的动作,另一种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动作:比如用手捋头发、拉挺衬衫或是突然转头等等。这些动作大多来源于平时的生活,因此具有非常直接的感染力。观赏作品时,你会感觉艺术家把工作过程中最微小的细节都植入表演中,用华丽的表现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但这种表现形式绝非单一地局限在给人以幻觉的特写上(那仅仅是舞蹈),作品还会时不时将你拉回到现实中去。比如,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间奏曲中,舞者们自己搬出椅子,穿上鞋子,熨起了衣服,显然是利用这段时间来好好喘口气。另一个例子,是第四段末尾,这一段要求舞者有很好的体力,而舞者们也毫不避讳的在舞台上表现他们的疲劳:他们站在舞台上大声喘气,用手挥汗。

 

 

这几个稍纵即逝的片段,却恰恰利用了舞蹈的“反面”来表现身体的艺术。在古典芭蕾中你不会看到这样的画面,即使是在现代舞的编舞中,也大多不会明显表现这种舞者的疲劳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克斯梅克的作品,包括《罗莎舞罗莎》之后的作品,都传达出一个明显的讯息,那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舞蹈表演艺术并非与我们的生活完全脱离,而是息息相关。举例而言,我们会发现德-克斯梅克在她的编舞工作中从来都不追求极端完美的表演:在她的指导下,舞者们并不需要完全同步的进行动作。这也是为什么罗莎的表演总是富有独特的表现力和“人性”。

 

《罗莎舞罗莎》的第一部分设置在地面上进行,四周一片安静。四位躺在地面上的舞者利用翻滚动作和间插的舞步,实现了完美的对角线移动,从右上角舞动到左下角。整段舞蹈伴随着纯“人声”的喘气声音、手臂敲击地板的声音以及翻滚的声音等等。舞蹈的第二部分则将场景设置在一小排对角线放置的椅子上。舞蹈动作伴随着打击乐声和金属敲击声,展现了快速、有力且充满活力的一组动作。舞蹈的第三段与第一段相类似,同样是编排以直线和对角线的排列,但不同的是,艺术家利用灯光追踪舞者移动的线路,对艺术效果做了强调。有意无意的裸露出一个肩膀(这是不是一种有诱惑力的仪式?)是这一部分中最吸引人的具体动作。第四段是一段群舞,舞者的动作渐渐进入高潮,最终冲击身体的极限;编舞同样充斥着对角线、直线和圆圈的交替出现。舞蹈的结尾部分非常短,仅仅以舞者真诚而又实在的动作表现舞者们真实的疲劳。尽管有许多四人统一的动作贯穿舞蹈期间,但《罗莎舞罗莎》同样尝试了许多四个人不同的可能性。比如说,三位舞者跳同样的动作,而另一位做相反的动作;这样的可能性还有很多,比如两个两个做同样的动作,或是一个一个两个,抑或是一个两个一个等。

 

在《罗莎舞罗莎》中,德-克斯梅克首次展现了许多富有张力的片段,这也成为艺术家之后作品的一个主要特征。整个作品展示出许多对比和矛盾,理性结构和感情的矛盾,进攻性和温柔的矛盾,以及统一性(舞者的穿着或动作)和个性(舞者因为体型不同而对服装的不同着重,以及在统一编舞下各个舞者对于不同动作的强调)之间的矛盾。

编辑:李璞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