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一贯认为“艺术与商业互不相干或许是他们最好的关系”吗?
何浦林:是这样的。我不喜欢谈市场这个话题,相比我更关注作品本身。有好的作品才有市场。1998年,香格纳画廊举办曾梵志个展,其中《面具系列No.6》以1.5万美元售出;2008年,《面具系列No.6》在佳士得拍卖出了970万美元高价。
从发展阶段来说,中国当代艺术还处在刚开始,做艺术不要先考虑市场,做生意不要考虑艺术。当然这两者必然有联系,我们经营画廊也要卖作品,但艺术家要保持独立。“Don’t put business before art.”(艺术不要以利益为先)。
我自己从不考虑市场对艺术形式的关注度哪方面高或不高,大部分时间我都跟艺术家们在一起。我长期的关注他们, 比如章清,好多年前听说他做了一个作品《的士桑巴》,看过以后觉得有点意思,然后我开始注意下一个展览他会做出什么,现在我们开始合作。一般一个年轻艺术家我都需要两到三年的关注时间。
世界艺术市场以前以欧洲为中心,美国艺术家也在学习欧洲,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起美国逐渐变成了另一个艺术中心。所以总是考虑西方艺术市场喜好,这已是属于过去的思维。
记者:连接艺术 家和市场,作为经纪人角色的画廊,其体系的成熟程度与艺术市场繁荣密切相关,与西方的画廊体系相比,目前中国画廊体系还有不成熟之处吗?
何浦林:西方国家艺术系统发展得比较好,大收藏家、各种美术馆、博物馆、评论家、专业媒体、拍卖行、画廊都很多,形成了一种制度。画廊工作很明确——做展览,然后卖掉作品,性质比较简单。但在中国,整个体系还在发展,美术馆不算多,所以作为画廊要承担很多非盈利性展览的工作。比如我们马上要开办一个仓库美术馆,既是仓库,又是展示空间,还是教学空间、研究空间,乃至做项目的创作空间。这个工作如果在国外不会需要我们去做,中国的画廊可以说“管的更宽”。
编辑: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