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和谐的矛盾体
0条评论 2010-10-14 17:03:12 来源:中国艺术批评家网 作者:潘诚

\

再陪你一会儿好吗?

 

潘诚:你出生在广东广州,然后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一直工作和生活在广东么?可以谈下你对广州这座城市的印象么?你觉得这个城市对你的艺术创作有哪些影响?

秦晋:是的,我出生在广东广州,然后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一直工作和生活在广州。广州是一个追求高效的城市,再加上珠三角地区经济模式的影响,广东人以做生意为正业,务实不务虚,所以文化艺术的传统很弱,不过这里还是有很充分的自由主义的土壤。这里很不利于艺术创作,但是正因为如此,我反而更明白自己为什么做艺术,而不是别的。广东当代艺术的前辈也带给我正面的影响。

潘诚:你是学油画出身,早期也创作了一些油画和纸上作品,后来开始转向摄影和装置的创作,你觉得是什么给你了这样多媒介创作的可能性和灵活性?

秦晋:刚开始是抱着好玩和尝试的心态。后来我发现我所知道的真正的艺术家,或者说我希望能够成为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就是他这个人本身,他能够建立起一个属于他的世界,所有的作品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还包括他处理艺术和生活的方式,思维的方式,这其中跨越媒材间的界限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那里应该没有丝毫的障碍,只需要解决一些实际的技术上的问题。

潘诚:在你早期的摄影作品和后来的录像作品中,广州的城市生活都作为一个隐隐的背景出现,这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么?

秦晋:回想我在广州的成长,生活里曾经的变化太大了!几乎所有的方面的变化都是翻天覆地的!高速发展的城市是一个既令人荣耀又令人失落的地方,它是现实的一部分,没有办法回避。

潘诚:你的大部分作品是在2003年-2006年创作的,从行为装置《再陪你一会好吗?》到很多摄影作品,都流露了你某些情绪,比如,恐惧感,失落感,孤独感等等。这些都是极为个人化的情绪表达,你觉得这些情绪除了和你个人的记忆有关,和地缘有关么?

秦晋:我相信所有不管什么地域的人都曾经或多或少的有过这些类似的感觉。只是我处理它们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

潘诚:广州人喜欢吃宵夜,在广州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景象,就是在饭馆里一桌一桌的食客在吃东西,非常热闹。你在2006创作的作品《美人鱼》(2006)是用牡蛎壳做成的。这些牡蛎壳来自哪里? 这件作品的创作跟这个城市有怎样的关系?

秦晋:那些牡蛎壳是我半夜到宵夜档口去收回来的,收了几天,有好几大箱子,那些是真正被食客吃完丢掉的垃圾。这件作品虽然名字叫美人鱼,但是它完全没有人鱼的造型。起初我是想像一条牡蛎壳做的人鱼,等我真正要做它的时候,我竟然跑到菜市场去挑了一只最奇形怪状的红薯回来,直接按照它的形状放大加了一条鱼尾,再在表面铺满被烧烤过的牡蛎壳于是大功告成。它很丑,疙疙瘩瘩的,可是一副强壮扭动的样子,这是我想象中的城市,又脏又满是活力。

潘诚:你也喜欢用熟悉的日常物品做作品,比如衣服,婚纱,梳子等,这些物品也都是极其女性化的。对于女性来说,它们又承载了某种特殊的情感。你觉得这是一种女性经验,还是仅仅是选择材料的一种方式呢?你在创作个人记忆经验作品的同时,也在关注社会生态么?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