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大亨成为大玩
面对着眼花缭乱、让人应接不暇的艺术拍卖市场,不禁会有人问,是谁制造了中国书画的天价频出?尽管拍卖公司对藏家的身份以及资料是严格保密的,有些知情人士也是三缄其口“打死我都不说”,但是人们还是能从拍场中扫描到那些出手阔绰的身影,并从其志在必得的气势中嗅到那些砸钱主的味道。也有专业人士认为,其实是谁制造了天价并不重要,关键是大家要接受这个新兴的艺术市场及悄然发生的变化,并用一种理性和健康的心态去呵护其积极向前发展。
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艺术品投资概念的深入人心,无论是“炒房团”、“炒股团”还是“夺宝团”,抑或山西煤老板、浙江金融大亨,他们会越来越多成为拍卖场里“举牌者”的主人,正是他们的出现,才让传统艺术扬眉吐气,再次辉煌。他们把在地产楼市、汽车家具、金融股市等行业里赚取的利润投到了艺术品交易中,无论是出于个人喜好的收藏,还是为了丰厚的利润,都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前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资本市场赚得多,我就在艺术品市场买得多。赚得少,就买得少。”大收藏家刘益谦说出了很多大玩家的心里话。这位艺术收藏大鳄在2009年秋拍中,一人就向艺术品市场砸了4亿元,明代画家吴彬的《十八应真图卷》(1.69亿元)、宋徽宗《写生珍禽图》(6171万元)、乾隆御制紫檀“水波云龙”宝座(8578万元)等一批中国艺术品,均被他收入囊中。他曾表示,不是为了投资赚钱,已筹划在上海建立私人博物馆。
今年一些市场研究者也开始将国内书画市场的价格暴涨,归因于从房地产、股票市场流出资金的入场。虽然目前仍没有系统的数据支撑,但从2009年下半年的资金增量为100亿元,以及今年上半年拍卖市场的热度而言,预计全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资金增量为200亿元,接近2009年该市场的成交总额。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国内艺术品市场成为资金流入方向的结论。
中国书画火爆是顺势而上
对于中国书画从2003年以来在内地拍卖市场的蓬勃发展,并在2009年始以遥遥领先的实力成为拍卖场上的绝对主力,以及今年秋拍中的持续火爆,一些人充满疑虑和担心,疑虑这个市场的真实性,担心在这种击鼓传花式的流转中,让这个传统的国粹在市场的泡沫破灭后光环不再,让老祖宗的颜面扫地。而业内专家和学者认为,中国书画在拍卖场上的强劲表现,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内地消费者强大购买力的体现,不是个别人士一时冲动的行为。苏富比亚洲区行政总裁程寿康就曾表示,从这次秋拍中可见,来自中国的买家依旧强势。
“我认为这个市场是正常的,包括书画的火热程度。”资深收藏分析家邵建武对记者说,从过半的秋拍来看,态势很不错,东西也多,质量也好,应该说是正常的。“我不觉得是泡沫的成分或者是过火。”邵建武认为,什么样的作品就应该拍到什么价位。
“艺术品收藏有很多要点,中国书画是具备了全部要素的一个门类,中国书画总是向好中领先,沉寂时托底。”邵建武认为,中国书画毕竟是我们屹立于民族之林的基本表现,中国宏观经济长期向好的状态下,如果这些东西我们自己不爱,还让谁来爱呢?“这是当代人的责任体现,也是市场发展的大势所趋。”
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研究员、资深市场专家西沐不久前在其文章中分析认为,今年秋拍的成交额会突破200亿元大关,并向300亿元冲刺。也就是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全年成交额首次突破400亿元大关,可能会向500亿元的目标迈进。“这对中国艺术品市场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开始。在这个新的平台上,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了分层阶段。”
【编辑:李云霞】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