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摄影观(一)张巍:疏离的力量
0条评论 2010-12-18 13:48:31 来源:artinfo 作者: 严潇潇 

  那些看似无联系的零碎图像,我认为正是组成世界的事实,没有什么是无关的。

 

  “无聊日记”系列的“无聊”怎么解释?你曾说过那些单独的影像都不是随意而为,那么你是为何而拍、又以怎样的逻辑将它们并置的?

 

  “无聊”意味着“无序,无缘无故,无形无踪,无色无味,无事可做”。既是被拍者本身的无聊,又是我日记式的自身无聊。

 

  这一系列开始于2006年,当时我未能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于是便用数码相机进行即兴创作,用业余的、傻瓜式的偷拍或窥视,记录生活中细枝末节。当我系统整理这些素材碎片时,才猛然发觉,那些真实存在过的生活,居然像发生在另一时空,陌生、意外、疏离,让自己都感到可怕。

 

  我之所以将两幅画面并置,是借助两个场景的互动,以人和自然,静和动,美丽和混乱,物质和精神等不同的对立,表达世界的平衡,如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相生。在进行后期拼贴时,我舍弃了许多很好、但是孤立存在的作品,因为我需要呈现的是一个整体。

 

  虽然初衷有些关乎自我心境,纯粹的玩乐状态,但是这种“无聊”不是我个人的,而是具有社会性的,每个人都处在一种无聊.尴尬的现实境遇中。因此这不是所谓“私摄影”的“隐私暴露”,而是我对人与物相互间的暧昧关系的看法。

 

  “临时演员”系列中你造出了很多“不存在”的人,说说是什么驱使你将普通人的肖像这样处理的?孩子们的那组照片,他们的五官是成人的还是他们自己的?因为有些感觉老相。他们的新面孔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临时演员”是我于2007-2008年拍摄的系列作品,完成拍摄以后,这些肖像与我的想象相差甚远。为了强化现实影像的魔力,我用电脑合成的办法使他们的五官互换,制造出一张张虚拟的面孔,甚至是虚拟的“人”。我不知道,为什么,随机互换的脸最终达到一种“相似”的效果。让我触动最深的就是每个人在镜头中特色的五官,一个个呆滞着的中国平常面孔上的每个小部件。身份的不同折射出精神层面的多变性,也体现出人在物化时代里渐渐演化的过程。高速变革的现实世界中,不确定的身份使大家都有可能变成临时的表演者。

 

  “临时演员”儿童篇“童话”就是针对这种观点所产生的一组图片。那些孩子被置换上大人的五官,从而丧失了天性的浪漫、自由、天真,流露出来的是一种迷茫、感伤而不明就里的无辜神色。肢体、肤色、红领巾、背景粉色而暧昧的色彩,让这种无形而感伤的悲情气氛加剧。我是试图以“一个过来人”的角度,穿越时光碎片,回到自己的过去,遵循自己的童年记忆,成长、受教育、被关爱、被限制,在“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的体制机器下,被压制为统一的人体罐头,过早学习用成人的视角,审视所谓社会洪流,而无视个人体验,还未认知自我,已然灵魂老去。

 

  除了摄影你还以其他什么形式创作?关于摄影有什么接下来的打算?

 

  摄影将是我今后较长一个阶段的主要创作,但是我并未丢弃画笔,也许会在某个时候重新开始绘画。此前我也进行过拍摄动态影像的尝试,今后也会有相关的创作,此外我也有做装置艺术的构想,目前还处于筹备阶段。

 

  关于摄影,我将延续“临时演员”系列的技术手法,通过电脑图像处理,进行素材的再创作。不会仅停留于熟悉的思路上。进行更多的尝试,寻找突破。我害怕一成不变,而欢喜于多变的可能。

 

【编辑:马海艳】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