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的街头艺人
0条评论 2010-12-22 11:46:04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作者:蔡若愚


街头艺人的养分:文化和社会

 

在记者采访的众多对象中,王剑剑可以算是个潮人。大部分人在被问及街头艺人时总有点茫然:“街头艺人?不是太多吧……摆摊的多。”“西单女孩算吗?不过我也只在网上看到,没见过真人。”

 

清华大学的学生许恒栋思索了半天,说:“地铁上碰到过,多是一个身有残疾的男子在唱歌,前面是他的妈妈或是妻子拿一个碗,或直接摊开手掌,往返于第一节车厢和最后一节车厢之间,对每一个乘客说‘谢谢,帮帮忙吧’。”

 

许恒栋曾经去欧洲留学过一年。在那里,他看到的街头艺人比国内的要轻松得多。令他记忆犹新的一个场景是在巴塞罗那最大的教堂――圣家赎罪堂前的一幕。一个女孩坐在教堂前的广场上拉大提琴,大提琴本身低沉的音色配合上宏大的教堂建筑,那种神圣的氛围许恒栋说他至今难忘。“当时有越来越多的人围上来,大家只是静静地聆听,连放钱币的时候都小心翼翼,怕打扰了这样一种宁静祥和的景致。”许恒栋说,“那女孩可能只是个不入流的大提琴手,但在那样一种场景下你会觉得这一切真是棒极了。”

 

据他回忆,欧洲有很多街头艺人。他们多分布在市中心、商业街以及广场和教堂附近,不管吹拉弹唱,还是画画,都没有人管。“巴黎有一条流浪者大街,它的四车道布局很有意思。两边才是真正的车行道,中间两条车道除了供行人步行之外就是聚集着大量的街头卖艺者,直接近距离地表演给过往行人看。”许恒栋说。

 

旅居美国多年的华人黄树东把美国的街头艺人分为大致三类:以此为生的、艺术爱好者、流浪者。“那些以此为职业的往往以此养家糊口,并有固定的点或摊位。而流浪者大多数是音乐家。他们很好辨认,除了放在地上用于讨钱的破旧礼帽外,还有一张疲惫的脸,和同样疲惫的行囊。”黄树东说,这些流浪艺术家是他最喜欢的街头艺人。他们居无定所,飘入萍踪,随时都可能跳上灰狗汽车,将音乐带到下一个驿站。

 

而赴日本工作已两年有余的索尼公司员工蒋启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列举了更多种类的街头艺人。包括配合店家做广告的街头艺人,以及在一些节日或者城市庆典的时候,市政府邀请的上街表演助兴的舞团。

 

谈到街头艺人,他们共同的感受是“随处可见”,问及原因,共同的答案是自由。许恒栋说:“从来没看到有人出来驱赶他们,只要没有人投诉他们就可以一直在那里卖艺。而且感觉他们的国民素质确实高一些,会自发形成一种有秩序的体系而无需城管之类的强制力。”蒋启翔说:“没听说过对街头艺人有什么特别的管理条例,也没见到有啥影响市容的言论,街头艺人往往能给游人们带来许多欢乐。”

 

有管束的是美国,但与国内相比则显得制度化。据黄树东介绍,美国的地方政府对街头艺术会有一些管理条例。例如对地点的管制。“在一个城市往往有划定的地方专门提供给街头艺人。有些城市政府,还给街头艺术家发放执照,让他们在指定的地方活动。如果街头艺术家不遵守这些规则,则可能被驱赶和关押。”此外,有些街头艺术家要出卖他们的工艺品。政府也有相关规定,只有手工制作的工艺品可以通过街头艺术交换,而不能出卖机器制造的产品。

 

但他同时也表示,由于城市政府对街头艺术的种种限制,有些城市的街头艺术家会联合起来,争取自己的权利。

 

“街头艺术家的存在,需要宽松的文化氛围和慷慨的物质氛围。”黄树东说,前者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一技之长,后者为他们提供物质保障。“所以,它在美国东西两岸比较多。例如纽约,旧金山,西雅图,等等。此外,还有伦敦、墨尔本、圣保罗、柏林等也都是街头艺术开放得相当精彩的地方。”

 

 


【编辑:李云霞】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