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画家张小涛:中国现在不要美的东西只需要痛
0条评论 2011-01-06 16:28:35 来源:外滩画报 作者:王娅蕾

记者:你比较喜欢自己写文章?

 

张小涛:图像和文字里面有一种双向互证。我写文字非常吃力,《图像的抗体》写了6 个月。我的长处是直觉,可以判断图像、分析作品,帮助我对文字的编码。同时文字的阅读习惯在判断图像的时候有一些优势。

 

记者:这种判断让你在创作中受益。

 

张小涛:我跟吕澎两三天通一次信,几乎每天通电话,得益于这种“过招”,能够判断图像下面的思想性—不是从画家的角度去判断,而是从艺术史家、社会学家的角度判断。我个人不太感兴趣语法和修辞,空无意义。我们需要建构,不仅是颠覆。我上大学读的第一本艺术史就是吕澎写的,1979-1989 的艺术史。我当时的偶像是程丛林,就把吕澎写程丛林的章节手抄下来,抄了十几页,现在还留着,其中很多段落都背得出来。我阅读了很多西方现代艺术史,贡布里希的《图像与象征》,还有波普尔。我读徐冰的文章就去认识了徐冰,读冯博一的文章又认识冯博一。艺术史让我从混乱的语言里面找到编码的系统,把这些点—避孕套、春宫、草莓、卡车等等,贯穿成一个谱系,联系起来,规避了个人经验、自我游戏的风险。

 

记者:已经成了谱系,接下来还能怎样?

 

张小涛:破坏掉,重新组合。

 


【编辑:李璞】

编辑:李璞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