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古今文献著录可知,尽管犀角制品的使用历史悠久,但随着犀角资源的稀缺,其使用权一直被皇戚贵族控制着,早在商周、汉朝时期,犀角已是进贡皇帝的宝物,明朝时更是将其列为珍宝类艺术品,甚至被统治者用作等级制度的象征。近些年随着犀牛被列为世界珍稀保护野生动物,犀角制品日益稀缺,加之收藏作为人们的一种高雅的消遣和投资理财活动已日趋普遍,业余收藏爱好者数量不断扩大,其收藏的品种和门类也在不断增多,包括角雕在内的一些过去十分难得一见的高贵工艺美术品,现在终于有人敢于问津,故而愈显犀角雕刻艺术的瑰丽之妍。本展览中最引人关注的便是那些题材较为罕见的作品,如明代犀角雕百子图杯便是一例。此器体量颇巨,精工细雕,敞口敛足,自然的弧度尽展犀角之原美,通体采用深浅浮雕、镂雕技法雕刻出“百子嬉戏图”,众小儿在山林幽壑间嬉闹追逐,其憨状可掬,神情栩栩如生,此题材寄寓了人们对百子千孙的愿望,更体现了儒家诗礼传家的传统思想。而另一件犀角雕鲍天成作张骞泛槎器不仅雕工精美,亦有名家款识,保存至今仍品相完好,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台北故宫博物院均有同类器物收藏可作参照。除此之外,还有尤侃制犀角双鹰杯、犀角雕梅花瘿木题诗大杯、山水楼阁人物犀角杯、海水八怪犀角杯等等,营造出自然珍禽、诗书画意、童稚雅趣等不同意境,令人不由称奇。
象牙收藏中亦不乏立意精巧,工艺精湛之作。明象牙雕文官立像,随形圆雕人物着公服冠带,双手拢袖持笏,面相丰圆,神态庄重。雕刻磨制技法极其娴熟,衣褶处理自然,流转飘逸,有无风自动之感。通体棕黄色,有熏染之痕,是明代供奉之造像,代表了当时牙雕艺术的典范。清中期象牙雕五蝠洗,构思巧妙,圆雕一蝙蝠为浣笔之器,洗中以圆雕兼浮雕为四只蝙蝠翩翩而飞,寓动于静。略带髹漆。其造型别致,寓意吉祥,雕工纯熟,意态生动,实为文房陈设佳器。
另外,在海外藏家的鼎力支持下,将有50余件宋元明清历代玉雕精品联袂展出。其中一对清乾隆白玉雕甪端摆件用料硕大完整,玉质白润,当为清代乾隆宫廷陈设重器。另一件清乾隆白玉雕福禄寿三星大笔海,此器用上好和田白玉整挖而成,用材甚巨,浮雕通景山水人物故事图,是典型的乾隆宫廷御用文房器物,甚为罕见。届时三大中国古代雕刻技艺共聚一堂、交相辉映,值得广大藏家拭目以待。
【编辑:成小卫】
编辑:成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