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绍夫:中国人需“触摸”18世纪的欧洲
0条评论 2011-03-31 10:23:15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段聪聪

\

 

编者按:4月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后的首个国际展——“启蒙的艺术”大型主题展将在北京开幕。这次展览由国博与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以及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联合举办。展览主要介绍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艺术。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专门负责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柯杜拉-比绍夫女士在展览即将开始之际接受了《环球时报》的独家专访。比绍夫女士介绍说,这次德国的博物馆不仅带来了启蒙运动时期大师的作品,也带来了连在德国都很少展出的藏品。作为国博重新开馆后的第一个国际展览,它将呈现欧洲历史上艺术求知与思想充分发展的启蒙时代。比绍夫女士是一位资深的策展人,她不仅是此次“启蒙的艺术”展的策展者,还是与故宫博物馆合作在德国举办的“金龙与白鹰——中德宫廷艺术展”的策划者之一。

 

记者:“启蒙的艺术”展堪称是2011年中德文化交流的又一高潮,得到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据悉,三家德国博物馆都为中国带来了经典馆藏。您能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又有哪些展品参展?

 

比绍夫:此次展览总共将有573件展品在为期一年的时间里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展出。我们展览的空间有2700平方米,从绘画杰作、雕塑、版画、工艺品、服饰到珍贵的科学仪器都有。我们带来了查多维奇、弗里德里希、戈雅大师的作品。我们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带来了共287件展品。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有234件,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有52件,以绘画作品为主。

 

记者:这次展览中哪件展品最昂贵?如果让您向中国观众推荐,您觉得哪些展品最有意思?

 

比绍夫:我们策展人一般不以价值来考量展品。这次我们的确带来很多价值连城的绘画。但对我来说,有些在保险公司眼里价值不高的展品更有趣。还有一些展品很少展出,甚至连在德国都没有展出过,我觉得他们也非常吸引人。比如,光画。那是一个很长的卷轴,光从画纸的背后打上去,有一些图画就会动起来。我认为这是一件最能代表启蒙运动时期的展品。17-18世纪的时候,在欧洲只有上层人有机会受教育,享受绘画等艺术,而下层人是无知的。启蒙运动时期,有一些人拿着这个东西走街串巷,到乡村和小镇的集市上去放,给不识字的人放,给他们送去艺术、知识。下层老百姓就是看着这个东西了解世界,学习知识,例如,给他们讲火山爆发是怎么回事。启蒙运动的核心也是把知识带给普通人,普及知识和文化。这次我们带来了3米长的画。戈雅大师的作品我也喜欢,不过我更喜欢像光画这样的大众文化的代表。

 

记者:您所在的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一直与中国有着非常好的合作。2008/2009年,中国故宫博物院就曾经与贵馆合作举办过“金龙与白鹰——中德宫廷艺术展”,在德国引起轰动。您也是那次展览的策划人之一。这次到中国来更加深了您对博物馆办展理念的理解。您觉得中德两国的博物馆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吗?

 

比绍夫:每个国家有自己办理展览的模式,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我注意到,中国人布置展品时,喜欢把展品单个摆放,而且彼此距离很远,中间的空间很大。在欧洲我们更喜欢把几件展品组成一组放在一个展柜里,这些展品之间肯定有一定的联系。

 

另外一点是,中国的观众可能会比较多,喜欢近距离观看,有的人可能还会想触摸,因此一定要考虑展品的安全问题。在欧洲,我们的展品经常不放在展柜里,而在中国展品一定要放在展柜里,或者会拉上一条红色安全线。

 

我们经常与中国同事讨论如何摆放我们的展品:以中国观众喜欢的方式,或以欧洲的方式。我想这个展览应该是两者的结合。

 

相同的地方是我们都是希望引导观众,使他们在参观过程中能够学到些东西。那些对某些展品或内容感兴趣的观众,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有所收获。我们都认为不仅需要文字说明,还要有声音导览,精美的小册子。国博的社会教育宣传部也为这个展览特别设计了适合儿童、中学生、大学生等不同年龄层的参观者的项目,引导他们参观这个展览。在每一个展室里,我们也设计了特别的线路,引导参观者从一面墙走到另一面墙,再到展室的中间,看到每一件展品,让参观者了解我们策展人的理念,享受整个参观的过程。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