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程式”到底是什么呢?在我看来,程式是比较概括,简练,稳定的“图式”,是一种特殊的图式语言。对此有两个概念需要区别:一个是中国的“程式”,一个是西方传入的“图式”。“程式”和“图式”的区别在于:中国人在艺术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传统程式比欧洲人在绘画发展中形成的图式更加概括,简洁,抽象,更重视内在理解,而忽略外在形象,尤其是阴影与透视。西方的“图式”主要是指形象,也包括画面整体的构图样式。这个形象有结构的构成,也包含了很大的外观形象的成分,包括光影和透视等。如果我们把“理”比喻成骨骼,外在的形象就还有皮,肉——西方的“图式”是既有骨又有肉,还有皮。中国的“程式”就是骨,是一个内在的结构。但作为中国概念的“程式”和作为西方概念的“图式”有一个很大的共性,即:程式和图式都是学习绘画的第一步所要做的事情——每个人学习绘画第一步首先得学“图式”,或者按中国人的说法学“程式”,然后才能够面对客观对象,才有现成的语言去表达客观的对象。
左拳:我们一般认为西方的传统就是写实,中国的传统就是写意,但两都离不开观察,是要心手合一的。我们不能说写实是完全的照相,我们也不能就写意就是中国的前抽象,这之间的区别具体在那里。
潘公凯:在1980年代为了弄清楚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的内在区别,我认真地读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并对中国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不是指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很接近,但是和西方传统绘画有很大的区别)的心理运作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对比。并发现了一些差别。我把这种差别概括为“具细表象”和“概略表象”之间的差别。这里有一个心理学上的专有名词叫“表象”,这个词我们现在用得非常多,大家望文生义都将其理解为“表面现象”,但这个词的原意并非表面现象,而是视觉心理学的一小段,是视觉印象后面的残留记忆的组合运动。“概略表象”是在“具细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梳理,部分抽象化,形成对客体的理解,带有很大的理解因素在内。“概略表象”的前提是要有较多“具细表象”的积累,否则“概略表象”无法生成。中国画家绘画心理过程是“概略表象”的运作过程,而西方传统画家在绘画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具细表象”的运作过程。比如画一个人的脸,不是像现代画素描打轮廓,然后每个局部淅进的画出来,而是首先脑子里有“三庭五眼”等基础口决,有基本比例概念,而特定对象的三庭五眼不一样,两个眼睛之间近一点还是远一点,鼻子比标准的鼻子大多少(他知道基本比例中的鼻子有多大),这就是对程式的修正。这种方法,很重要的前提是基本口决起到规范和导向的作用,而在作画(包括写生)的过程中又有所改变,这种改变既是为了贴近具体的对象,同时也是画家自已的风格创造的潜在空间,这就是“程式”的概念。西方的现代绘画和传统绘画有一个根本性的大变化(在我看来,主要是西方传统绘画“具象表象”的运作转变成西方现代绘画“概略表象”的运作)最典型就是马蒂斯,毕加索。中国的程式是很多代人积累形成的,而毕加索他们的则是自已个人艺术历程中形成了的。
(未完续)
【编辑:苏芳芳】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