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条通向数字化的道路上,国外网络博物馆已经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去年在“博物馆之都”华盛顿特区度暑假的李衡举了一个例子,在史密森尼博物馆网站“藏品检索中心”里搜索“coin(钱币)”,跳出来数百份图文并茂的展品信息,对比他在国家博物馆网站上搜到的几十张模糊不清的货币图片,不论数量还是质量,国家博物馆网站都明显逊色许多。“国外的博物馆网站系统特别健全完善,实地能看到的展品网站上都有,看不到的库藏品网站上也能找到”,痴迷博物馆艺术的佳之介绍道,“点开一幅画的背景资料,你能得到它所属的艺术流派方面的知识,了解它曾经被谁收藏过,最后又是怎么来到了博物馆。”
被“李衡们”津津乐道的国外网络博物馆其实很早就起步了。1995年卢浮宫设立了面向大众开放的官方网站,2004年实现3.5万件藏品、13万件库藏绘画上网,并推出了3D虚拟参观项目。今年2月,谷歌推出了一款名为“谷歌艺术计划(Google Art Project)”的服务项目,利用“街景”技术将世界顶级博物馆和美术馆的珍品“扫描”下来供互联网用户欣赏,图片清晰度高达70亿像素,画布的裂纹都清晰可辨。我国虽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然而相形之下,简单的内容、并不算高端的技术,让国内网络博物馆在近年来的全球网博竞跑中,落后了许多。
不过,国内博物馆也正在试图缩短着与国外著名网博的差距。在3月21日统计的全国文博单位网站排行榜上,湖南省博物馆跻身前列,仅次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湖南博物馆网站融入了丰富的多媒体手段,“走进车大侯家”根据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及汉代有关文献资料,用3D技术虚拟出车大侯府的场景和文物摆设,另有以车大侯夫人辛追一天生活为题材的flash动画,在衣、食、娱乐的场景中增添了文物和历史知识。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微软合作的展示项目虚拟国博展厅也已于去年亮相IE9发布会,无需安装任何插件的功能让一些网友颇为满意。除此之外,为弥补网络博物馆的弊端,许多博物馆还纷纷织起了“围脖”,开辟另一条网络展示渠道。
除了提升技术,到底谁在逛网络博物馆这个问题也急需明确。朱锴对于首都博物馆网上体验馆的期望是,通过三维漫游导览可以超越、克服地理和物理限制,让更多外地参观者了解首博。但据某市博物馆负责人透露,该市博物馆网站内容大多以新闻为主,数字展品很少,网络浏览量的60%~70%都来自当地。
笔者在采访时也发现,大多数参观者表示,只有在很想去但物理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才选择网上逛馆,抑或把它当作出发前的预习。“对于我们来说,网博的最大作用是获取新闻和展览信息,至于参观展品还是要身临其境。”一位从山东远道而来的参观者说。
实际上,网络博物馆非但没有影响游客对实体馆的向往,反而强化了到现场一睹为快的冲动。也许就如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所言,留声机不会让我们忽略演奏会,复制品也同样不会使我们忽略原作,“它引导我们去研究那些能接触到的原作,而不是忘记它们。”文博系女生付玉婷用一个比方道出了博物馆迷们的心声,“网上淘宝永远代替不了女孩子逛街的乐趣!”
【编辑:冯漫雨】
编辑:冯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