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民博馆 跨越成长的坎
0条评论
2011-04-19 10:21:28 来源:西安晚报
共同的感受
门票收入不足支付开支
资金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没有合理的盈利模式。很多民办博物馆都经过这样共同的感受:忙着建馆、开馆,开门后客流量稀少,仅有的门票收入是杯水车薪,别说收回成本,甚至不足以支付庞大的运行开支。秦砖汉瓦博物馆负责人任虎成感慨:“我们每年门票收入10万元,但每年花费就有100万元。收支严重不平衡,资金缺口太大。”
无法实现盈利,今后就很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张临生表示,“在台湾,民办博物馆更像是烧钱的私人爱好。”大唐西市博物馆馆长王彬透露,在较短时期内靠博物馆实现盈利根本不可能。经文牛文化陶瓷博物馆馆长任经文说:“如果想靠博物馆赚钱,那一开始路子就走偏了。”
无法实现盈利,日常运行经费又难以靠门票收入来维持,大家只能在煎熬中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太缺乏相关经验了,可也没有前人的模式可供参照”。贵州省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负责人孟雁表示,如果民办博物馆无法敞开大门,只是为了收藏而收藏,就有沦落为“古物仓库”的危险。如果为了发展、为了未来而收藏,收藏就能成为人类社会的综合记忆,成为沟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桥梁。
除了资金,人才匮乏也是制约民间博物馆发展的瓶颈。学术研究水平跟不上,缺乏相应的鉴定专家,相关技术人才在职称评定等方面几乎是空白。甘肃马家窑彩陶博物馆馆长史修身说,“马家窑文化是甘肃的名片,可我们馆一直没有完善的鉴定机构,我们希望尽快发展自己的专家。”可是,在很多人眼里,民博馆专家与国办馆专家却并不能一视同仁,他们没有更多话语权。许多与会的民博馆馆长告诉记者,他们最期待的是,民博馆的专业人才也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良好和系统的培训。
编辑:冯漫雨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