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交所 中国产权交易的第一次
0条评论 2011-05-10 15:02:15 来源:《艺术市场》 作者:辛 欣

深圳,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新兴城市。2010年,深圳先于北京、上海第一个成立文化产权交易所,并创新推出了第一个基于“产权拆分”模式的资产包——“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1号艺术品资产包——杨培江美术作品”,并成功发售完毕。深圳,又一次在艺术领域拔得头筹,成功推出了“权益拆分”模式产品。面对中国艺术市场产权交易的创新,我们应该是该观望还是参与?对新生事物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或许在我们的解读中找到答案。

 

深圳,尝试的初衷

 

2010年3月底国家九部委共同制订《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由此,“权益拆分”交易模式正式成为文化交易产权所在制度层面的创新举措开展开来。深圳,在2010年7月3日正式发行了第一个基于“产权拆分”的资产包,这种产品是基于作品拍卖权的分割式交易模式,符合市场管理规范,并且有明确的交易方式。因此,这种交易模式发行后得到了公众认可。资产包的资金规模也比较小,因此发售情况良好。

 

深圳文交所总裁建东表示,这种创新模式的尝试在国内外市场都是首次。在产品的设计上,从成本和风险两方面进行考虑,选择当代一些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是最为合适的。首先,从市场的角度考虑,所选择的艺术家具有较高的艺术追求,画家艺术道路的发展轨迹要清晰,有利于把握画家在艺术市场中的发展前景。其次,所选择画家的作品已经拥有一个相对成熟的收藏市场,要拥有相对稳定的画廊或者代理人。最后,画家的学院背景代表画家在艺术创作上更加规范,艺术发展脉络更加清晰,相比较来说画家作品在未来市场中的价值提升空间更广阔。

 

购买,锁定特殊人群

 

据了解,目前“权益拆分产品”针对特定人群推出的,采取会员制的性质销售。投资者大都是长期以来对艺术市场关注的人士,具备一定的收藏经验。就杨培江的资产包而言,很大一部购买者来自于杨培江作品的固定的收藏人群。

 

对于“产权拆分”模式存在的风险,深圳文交所总裁建东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对艺术家本身艺术发展道路的把握,对画家艺术价值在市场上的把握。目前国内还没有非常权威的指数对艺术品投资作出指导,但是随着市场化发展的完善,相应的体系也会建立起来。二是要考虑投资艺术品的动机是什么,要在艺术品市场如此火爆的局面下,对艺术品有自己的判断。三是艺术品本身具有不可复制性和稀缺性,真品的价值,必然会不断增值。

 

质疑,平静对待

 

“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在初期发展的时候,都会遭受到各种非议与猜测。”建东乐观的表示。从目前的运作情况来看这是一种成功的模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有人说“艺术品证券化”的时代到来了,对此,建东有自己的看法:“‘艺术品证券化’首先就不是一个合适的说法,这种模式现在处于发展的初期,现在给这种形式下一个定义不太合适,我觉得‘类证券化’可能更为合适。在国外,资产证券化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概念,但是国内与国外的法律基础不同,如果采用这种说法,会给人所指不祥的感觉。”

 

编辑:颜媛媛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