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6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中央公园(中山公园)董事会,由北京光社主办的首次摄影展览会开幕,两天时间参观者竟达五六千人,并受到京城各界人士的普遍好评。在影展上,陈万里个人参展的作品最多,而且每幅作品都特别抢眼,在众社员和朋友们的鼓动下,陈万里精选出12幅作品,自费出版了《大风集》,由于印刷及装帧费用较高,摄影集仅印制了100本。影展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轰动,上海时报记者万叶先生在报端发表评论,洋洋数千字均为赞美光社之言,各地画报相继与光社签约刊载社员的作品,国外摄影组织和摄影家也主动与光社接触,由此社员们的荣誉感和自信心大大增强。光社在同一地址先后举办过四次影展,1925年 10月1日至4日,举办了第二次影展。1926年10月15日至18日,举办了第三次影展。1927年10月8日至11日,举办了第四次影展。在展出的作品中,有油渲照片、天然彩色片和透明灯片。自第二次影展起,展期由两天改为四天,每次影展参观者均达万余人,当时在京城常住人口数量不足180万,也就是说,每150位京城市民之中,就有1人参观了影展。现在我们的影展,除接到请柬的人们碍于情面不得不参加开幕式外,其余展期观者寥寥无几,甚至不足1万人,为了便于统计,参观者就按1万人计算,2011年京城户籍人口按2千万计算(不包括外来人口),也就是说,每2000位京城市民之中,仅仅有1人参观了影展。
1927年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刘半农加入光社,同年他还撰写了《半农谈影》一书,并参加了光社第四次影展。在第四次影展结束之后,根据社员们的建议,由刘半农出任编辑,将光社历次影展中的经典之作汇编成《北京光社年鉴》。
光社社员的构成以知识分子为主,所以西学东渐渗透于光社始终,订阅书籍、兴办展览,大风影集、半农谈影、光社年鉴,这些都吸纳了国外摄影团体的做法。但作为有闲阶级的阶层,社员们把摄影作为文娱的一种工具,同时深受刘半农“美术摄影”理论的影响,只要把照片拍得像中国画,在当时就是摄影的时尚。光社的摄影虽贴近艺术,却远离社会,更谈不上用摄影思考和分析社会,当爱国运动就发生在他们面前时,他们手中的相机只能淡然处之。1923年至1926年,独立于北京光社之外的摄影个体顾淑型,是北京艺文中学教务主任,受到了进步思想的影响的顾淑型,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并用相机记录了爱国运动发展的实况。顾淑型拍摄的“3.18案件”前后的照片,载入了中国摄影史册,并与前者形成了鲜明对比。
光社的摄影虽受到历史的局限,但北京光社兴办的摄影展览,对我国摄影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北京光社兴办的摄影展览,还开创了中国摄影史上的四个之最:光社首次摄影展览会是我国最早的摄影展览,光社社员陈万里自费出版的《大风集》是我国最早的摄影集,光社社员刘半农撰写的《半农谈影》是我国最早摄影理论专著,光社出版的《北京光社年鉴》是我国最早的摄影年鉴。
【编辑:汤志圆】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