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藏信任危机由“不借”《血衣》引发
0条评论 2011-05-21 12:49:07 来源:艺术中国 

这段话的本意,自然是要表达王式廓先生与当地农民的深厚感情,他的艺术创作深入群众生活等等。但是,细细思考之后我们不禁要问:是啊,王式廓先生就是累死的啊,如果不是艰苦的劳作与紧迫的任务双重压力,展现在今人眼前的(当然今人在展览上也没有见到)《血衣》,肯定会更加尽善尽美。在高度赞扬王式廓艺术成就的背后,我们对于艺术家个人的尊重在哪里呢?又应将艺术家的人性放在什么位置?艺术家的人性与人格魅力,不应该仅仅通过他对国家做出的伟大贡献来界定。

 

如果说王式廓的遭遇,主要还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原因,那么回到今天,在王先生家属的多番恳求下,《血衣》竟最终也未能出现在王式廓诞辰100周年的纪念展上,这不仅对于现场观众,对于王式廓的家属们,甚至对中国美术界来说都是一个莫大的遗憾。

 

王群女士在采访中表示,这件事对于她个人有很大的触动,不论《血衣》这件作品是以个人的名义捐献给国博保存,也不论博物馆如今对于作品的保存情况究竟如何,单说这种机构与机构之间的临时借展,竟都如此困难重重,最终也难以成行。倘若这样下去,大家就会开始怀疑机构,或者说这种体制之中存在的问题。长此以往,像今天这样的捐赠行为就会越来越少。艺术作品是需要观众的,只有在与公众的接受与交流中,艺术才能彰显其魅力,但如果美术馆、博物馆中的捐赠作品渐渐消失,其所带来的巨大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编辑:冯漫雨】

编辑:冯漫雨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