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啸虎 艺术家本人提供
周啸虎是中国当代艺术家中最早尝试将雕塑与动画和影像相结合的艺术家之一。周啸虎有过雕塑、油画和艺术设计的专业背景,他将这些媒介手段都综合运用在自己的创作当中,反映了一个以技术规则和媒体作为尖端的宣传和公共影响力的世界。
本月14日至19日,周啸虎将携新作《反蒙太奇—党同伐异(Against Montage - Intolerance)》参加第42届巴塞尔艺博会“艺术宣言”展(ART STATEMENTS,Art Basel 42)。同时,本月15日,伦敦Barbican艺术中心群展《Watch Me Move》开幕,旨在对国际范围内围绕着动画和当代艺术关系而创作的艺术家、作品和历史进行再次梳理。周啸虎的早期作品《蜜糖先生(The Gooey Gentleman)》入选其中。
为此,ARTINFO中国对周啸虎进行专访,在探讨其新近参展作品的同时,也对其艺术创作历程和艺术观念的发展进行一定的回顾。
ARTINFO:你的新作《反蒙太奇—党同伐异》与此前的《乌托邦机器》、《峰会》、《围观》及去年“词语链”展览中的作品,都是以黏土动画的形式表现一些重大政治场面,这些作品在观念上有怎样的递进关系?
周啸虎:2002年我开始利用黏土做动画,《乌托邦机器》选择每日新闻作为现成品做直接转换,再造二手场景以实现对观看的再观看,从雕塑现场到动画录像新闻二次再造,工作中更多想的是材料可操控性以及反操控关系。后来的《围观》也有这些基本出发点延续,重新制造我们自己制造的世界,并且以更中性的态度、冷静地去看待那些公共事件,依赖间离性的逼视来实现作品的自动表达。《峰会》更多地想实现有体积的录像空间,一个临时性虚构的关于权力乌托邦的“录像雕塑”景观。“词语链”中我努力去建立一个与生活事实平行的艺术事实。我把素材拍摄看作制造一些“字、词、句”仓库,再以自由生长和自由链接工具去形成一些谶语和一些长句,我希望那些连接词句的关系链能够避开那些特指的定义,切割和中断逻辑联想,去制造悖论关系使情景能保持新鲜多义,那些不期而遇的智性享受和感动是令人欣慰的,我相信一个出乎意料的动作是可以改变我们对世界习以为常的看法。
《反蒙太奇—党同伐异》的想法源自“词语链”中《蒙太奇结构》和《遗忘柱》概念的推进:比如把电影蒙太奇自由链接方式应用于“胶片式雕塑”的试验,尝试蒙太奇美学在雕塑空间中的转换,再进一步把蒙太奇剪辑的权力归还给观众的自由选择,也顺便对西方经典的剩余价值再做一次“非法入侵”式的剥削。
ARTINFO:大卫·格里菲斯的影片《党同伐异》由四部分故事交替剪辑而成:(1)巴比伦的没落,(2)耶稣基督事迹及受难,(3)法国圣巴托罗米宗教大屠杀,(4)20世纪初美国劳资冲突背景下一桩险成的冤案。你的8屏影像作品分别选取了其中哪些故事的哪些场景?从手头的图片资料中,我能辨认出女神身上的抽屉中充满波斯兵的场景与驾多足马车的场景来自故事(1);十字架与宣传喇叭的场景来自故事(2);火车场景与陪审团半身像的场景来自故事(4),其余便难以分辩,请简单谈谈这些场景的选取和您这样选取的意图。
周啸虎:我把这个作品看成是一次新的“木马计”行动——潜入、就地资源利用、改变和再生。同时我会告戒自己必须中断故事中的简单逻辑联系、思考新的因果链。影片中“最后的营救”的四个“平行蒙太奇”场景,是我感兴趣的现成品内容,它们被重新规划为:1/对救赎的救赎、2/永久的行刑现在进行时、3/巴比伦自我沦陷、4/杀戮进行时。我想要的是保持在蓄势待发的“当前化进行式”状态——持续准备、重复变异、积蓄内部的能量而并不释放它,预示将要发生某事却无法兑现承诺。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