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兰藏品《1997.1》1030.4万元人民币
还有一次,同样是在北京的一次拍卖会上,张兰有事不在现场,接到朋友的一个电话后匆匆进场。当她迅速办好手续落座时,朋友递过来本场的拍卖图录,张兰翻了翻看到了方力钧的一张作品《1997.1》。幸好,还没有轮到那张作品。
半个小时后,张兰开始举牌,几轮下来,价格最终落在了1030.4万元上,“方力钧”归她了。
还有一次在英国,张兰抽空去了一趟著名的白立方画廊,正巧碰到了达明-赫斯特的作品,一见钟情后就定了货。在张兰眼里,收藏就这么简单——喜欢了就买。
留学生涯埋下收藏的情结
张兰的艺术敏感度可以追溯到上一辈了。在清华大学任土木工程系教授的父亲常常在家写写画画,朋友圈子里不乏张大千等老一辈画家,那时的氛围让张兰渐渐懂得欣赏艺术之美。不过,对于老艺术家作品的爱好和欣赏,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才渐渐有所感悟。
1989年,张兰来到加拿大留学,课余时间她跑到表姐的画廊里打工,正是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让她认识了不少当代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张兰说,她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看见了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整个人一下子就傻了,被那件作品深深地震撼了,当时也不知道为什么,甚至也说不出来真正喜欢的理由。”
后来,张兰就开始关注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和相关的艺术史,慢慢的,她知道了波普艺术的来龙去脉和其中的奥妙所在,越研究越喜欢。终于在1994年,张兰买下了安迪-沃霍尔的《高跟鞋系列》作品,波普艺术成了她的第一个收藏,从此她对当代艺术的收藏情结便一发而不可收。
张兰告诉我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的当代艺术市场还没有形成,当代艺术家们甚至常常要饿肚子。但在国外,经营当代艺术作品的画廊生意非常好,就跟咱们现在的北京798艺术区一样。当时很多海外华人都有买艺术品的习惯,那种收藏氛围比咱们国内提前了至少20年。”
正是在国外留学的时候,张兰逐渐喜欢上了后现代的作品风格,但当时也没有太多经济实力去购买很多作品。回国后,张兰开始忙着创业。但她一直关注着国内刚刚兴起的历届画廊博览会,而且更早时间就开始接触拍卖。
“差不多10年前,我的藏品50%基本都是在拍卖会上买的,当时拍品的价格也比较低,有时候一场拍卖会下来,我个人就起码能收30-50%的拍品。”张兰说。
编辑:admin